Sugu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guang

博文

多体动力学初级培训简记

已有 7046 次阅读 2013-3-1 20:22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动力学培训

2011年我在公司里做讲师,负责新员工的多体动力学初级培训。这个课程一共培训了五期,每期分六次课完成。每次课又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半个小时的讲解和一个小时的动手实践。最后一次课程是考试,自己建模、仿真和分析,补充完整一份动力学仿真报告。每期培训安排二十到三十个新员工参加,共有一百多人次参加了这项培训。


那时我正想帮助更多的工程师去了解和用好动力学,所以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机遇。在公司的第一年里,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模态是什么?在风力发电机的设计、控制和测试中都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就准备介绍风力发电机的模态分析。准备好了这部分内容,我又去请教同事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我可以帮忙的。


后来完整的课程内容包括了:在讲解环节介绍多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在操作环节从基本操作和简单模型(钟摆、弹簧振子、四连杆、齿轮传动等)到建立一个风轮-塔筒子系统的模型(叶片和塔筒为柔性体,轮毂和机舱简化为刚性体),学员在风轮塔筒子系统上就可以观察常见的整机模态;最后是介绍国际标准里对风机动力学认证的要求。我把内容整理成了中英双语的课件。每页的左边是中文,右边是英语。其实很简单,都是关键的动力学概念。当时,我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恰当,或者是否会尴尬。实际反馈证明,这是非常可行的,因为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新员工都是刚毕业的硕士。英文概念便于操作软件和学习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因为我们用的动力学软件都是英文的,而中文概念则更容易学习理解和在工作中交流。

课程分六次完成。通常是选择下午讲课,下午有三个小时可以整块地都用来培训。我的安排是,每讲解半个小时,操作实践一个小时,一个下午可以讲完两个单元。我担心讲的速度太快了,效果会不好,但是学员的反馈还是很鼓舞我的。有的学员在评价表上还写道,讲解很细腻,我看到就笑了。记得我在讲解刚体和柔性体的区别时,我看到有些人若有所悟,那是一种美妙的反馈。在练习的时候,我会给他们做一遍演示。如果再遇到问题,就单独帮助解决。

课程考试是让学员熟悉如何写一份比较规范的动力学仿真报告,如何表达建模过程和展示分析结果。只有三道题目,钟摆、弹簧质量振子和塔筒-机舱模型,考察了基本建模、FFT分析、共振响应、塔筒模态、机舱质量的影响等讲过的基本内容。最后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通常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几个专项研究,学员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论述如何开展动力学仿真。这对他们是对课程内容的再总结和思考,而他们的想法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这个课程共培训了五期,每次课上都有二十多个员工参加,总共有一百多个员工参加了培训。还有些老同事抽空过来旁听。上完课,很多人回去继续做结构设计了。他们见到我,会开玩笑说,“老师,又把学得东西还给你了。”我想,他们可能会忘记那些琐碎的操作,但是亲手体验的那些动力学现象却可能不那么容易忘记。当然,还有少数同事很幸运,在继续做风机的动力学仿真。我相信今天的他们会比我们曾经做的更好。

我总是在每期培训的第一次课时和学员说,我不能教你们什么,我只能帮助你们。我对你们的期望是,熟悉动力学仿真的概念和思路,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动力学现象和问题,而对待动力学软件就像对待手中的计算器那样,当作一个轻巧方便的工具。我们自己组里的几个同事,后来都很容易上手理论建模和编程计算。这也说明了,即使看似困难的理论建模和编程计算,在熟悉动力学的思路后,也变得简单了。


在培训中推荐了几本入门的书籍:

洪嘉振老师的《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刘习军和贾启芬老师的《工程振动理论与测试技术》

曾攀老师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这几本书籍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可以当作案头的参考手册。在等待仿真结果的时候,不妨忙中偷闲地翻看上几页,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长进。如果读的内容正好契合正在思考的问题,则收获更多。这些书籍对于更清晰地认识动力学软件,以及开展理论建模和编程计算都是大有益处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055-666299.html

上一篇:一次视频面试经历
下一篇:春天的陷阱
收藏 IP: 93.164.54.*| 热度|

2 庄世宇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