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卫生署在一次市场监察行动中发现,“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注册编号:HKP-02662)含有微量退热止痛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9月27日,香港卫生署指令中成药进口及批发商“达之行贸易公司”从市场回收此产品(批号:113004)。此批次产品于今年5月开始在港销售。
香港卫生署新闻及公共关系组对《财经》记者介绍,该批次“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每粒含0.29毫克对乙酰氨基酚。
对比内地市售感冒清胶囊24毫克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此批次产品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似乎微不足道,但香港仍因“中药添加西药成分”违反相关法规,采取召回行动。
召回事件的根源在于香港和内地对于中成药标准制度有异。香港的中药标准远远严格于内地,即不允许中药添加西药成分,但内地不仅可以,且销路甚广,甚至还会出现无西药标识情形。在中药里加入西药成分,且未给予应有的含量和副作用标示等,很可能使患者超量服用,结果造成药物中毒。
此类中西药结合但未标明西药成分的药品在香港已查处多起,仅今年以来就发生了四宗,这也反映出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类药品并未获得国际标准认可。
违规的中成药
对乙酰氨基酚添加是蓄意还是无意?
10月10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00522,SZ)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发布声明称,该厂仅承接了此批次药品的外包装工序。而产品是根据委托方香港达之行贸易公司提供的加工产品处方工艺、质量标准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委托方提供的“感冒清胶囊”处方全部为中药,不含西药成分。
该厂还表示,不存在药品外包装工序中人为加入或混入西药成分的可能性。
香港卫生署初步调查认为,达之行贸易公司负责产品进口后的外包装,由于这一过程中产品没有外露,因此受污染的可能性较低。虽然该产品只验出微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仍有可能是被蓄意加入产品中,或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交叉污染。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杜冠华告诉《财经》记者,对乙酰氨基酚是外来物质,几乎没有可能由于操作失误而混入。
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梅全喜则认为,0.29毫克含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所起到的医疗效果不会明显,因此不大可能是故意添加的结果。
目前香港方面已将事件转交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港方回收的药品并非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产品注册证》的产品。
在事件完成调查后,香港卫生署将转交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跟进,或作出检控。据香港法例第132章《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规定,任何人售药物而其性质、物质或品质与购买人所要求的药物不符,最高可罚款1万港元并监禁三个月。
“白云山”事件并非个案。香港卫生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今,港方共发现包括“白云山”事件在内的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所掺西药包括有“格列本脲”“扑热息痛”“氯沙坦”及“阿伐他汀”(详见资料)。四起事件皆涉及内地生产方。
扑热息痛,顾名思义即解热镇痛,也是西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别名。该药早在1878年被合成问世,在美国从1955年即成为非处方药品。
内地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均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常用的维C银翘片、感冒清片、感冒清胶囊等中成药中,都有含量不等的对乙酰氨基酚。如感冒清胶囊均为每粒装0.5克,其中含对乙酰氨基酚24毫克。
药物治疗中,只有达到药物有效剂量即最低剂量,才能发挥疗效。内地市售“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标明的用法用量为,成人一次1粒-2粒,一日三次。也就是说,成人日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不超过144毫克。
一般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使用则对于肾功能低下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危害较大,同时,孕妇等敏感人群则更需谨慎。港版“白云山”感冒清胶囊的潜在危险也在于,病患者不知其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可能会大量服用。
中西药复方制剂在内地被归类为中药制剂,例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药监局)规定中,共135个厂家的感冒清胶囊均被归入中药类,而这种分类方法难免起误导作用。由于民间认可“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辞,打着中药牌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在内地容易被接受,且病患者往往忽视其西药成分,因此更容易导致病患者过量用药或者重复使用名称不同但成分相似的药品等,因而产生副作用。
以维C银翘片为例,其为13味药制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含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三种西药成分。药监局2010年9月发布了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在1885例不良反应案例中,发现病患者存在未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或同时合并使用与本品成分相似的其他药品,或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用药等情况。
而国家中心数据库维C银翘片病例分析提示: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与其所含的相关西药成分有一定关联性。2010年底国家药监局对维C银翘片安全性警示通报。
“中西医结合”忧虑
“中西医结合”概念始于1956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学中”“中学西”的号召下,中国内地医学界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潮流。
由于当时没有全国性的药品管理法规,各地方部门独立审批了多种中西药复方制剂,并大范围应用于临床治疗。在2003年前后,药监局陆续停止了按地方药品标准生产而经过再评价和整顿后,未能升入国家标准的品种。
至今,获国家批准注册的5000多种中成药中,至少有200余种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审批入市。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
近20年来则鲜有中西药复方制剂药新品上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对《财经》记者分析,目前政府对这类药的基本态度是不鼓励、不批准,于是很难有新药得到审批,“该政策实施近20年,虽没有明确下发文件,但操作上一直如此”。
刘建勋称,中西药复方制剂无论从法规上还是管理上,会引起很多麻烦。其一,这类药不能简单归入中药或西药,因为中药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制剂,既然添加西药成分就不能归入中药类别。而目前国家的药物分类只有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其二,中西药复方制剂在理论和技术上均有不足。
对中西药复方制剂质疑的声音不断,主要包括其没有现代医学、药物学的理论依据,也不能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解释,甚至没有确切的研究资料证明它与单用化学药品疗效的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更是空白,也不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以治疗感冒为例。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当感冒病毒入侵感染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造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但普通感冒为自限性疾病,即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即可痊愈。
而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正是对症治疗,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但已知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因而可起到解热镇痛之效。
中医的观点则是,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散寒药。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辛凉解表。
感冒类中西药复方制剂则要综合此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来治病。杜冠华认为,中西药复方制剂不仅在安全性方面无法保证,其将中药和西药混为一体的理论基础亦不足,“说不清楚放在一起的理由和效果”。
按照药监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中西药复方制剂必须明确标识其所含西药成分和用量。
医务工作者也常常告诫病患者,中西药复方制剂不同于纯中药和西药,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在服用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之际,不能再使用同种成分的西药或随意加大该中成药剂量,以免重复用药或用药过量。
但梅全喜在工作中也遇到如下情形:有医生开出的治疗感冒处方是,感冒灵冲剂两袋,白开水送服“白加黑”片;若感冒较重则加服维C银翘片。
每袋10克装感冒灵冲剂含对乙酰氨基酚200毫克,“白加黑”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毫克,维C银翘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05毫克,如此一日服用三次,病患者的对乙酰氨基酚摄入总量过大。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曾警告称,过量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品可能伤肝,进而危及生命。
10月7日,香港卫生署再发指令,召回一种名为“消脂心康宝”的中成药,其中含有“氯沙坦”及“阿伐他汀”两种西药成分。
频发的中药在港违规事件提醒内地在药物开发方面,已到了从历史误区中迈出的节点,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亦应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给予明确态度,规范此类药品。
资料
2011年1月至10月香港检出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
2011年1月至今,香港卫生署共发现包括“白云山”事件在内的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
10月7日,香港指令召回一种名为“消脂心康宝”的中成药,其中含有“氯沙坦”及“阿伐他汀”两种西药。
“氯沙坦”是一种降血压药,其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及影响肾功能;“阿伐他汀”为降血脂及胆固醇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皮肤红疹及肠胃不适。
9月27日,香港卫生署指令中成药进口及批发商“达之行贸易公司”从市场回收“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注册编号:HKP-02662),此产品中含有微量退热止痛的西药成分“扑热息痛”。
“扑热息痛”副作用为长期大量使用对于肾功能低下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危害较大,孕妇等敏感人群需慎用。
9月1日,香港在一种名为“华顺”追风透骨丸的中成药中发现微量“扑热息痛”,因此怀疑为生产过程中出现交叉污染,或可能蓄意加入产品中。
副作用同上。
3月10日,香港在一种中成药“金鸥牌龙の丸”中发现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副作用包括作呕及肠胃不适,不正当使用可能导致血糖显著下降,甚至死亡。
本刊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