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制度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D Chinese science, China's future; Chinese scientists, Chinese science.

博文

维也纳一周(五):Being local,but think global

已有 4599 次阅读 2010-7-23 22:32 |个人分类:Articles on FSD|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土化, 系统思维, 整体思维、移位思维

老朋友Glyn目前在堪萨斯的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工资和经费由Boeing公司支付(该大学有几个Boeing公司的实验室,不算Glyn的),所从事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Global learning

Global learning?就是全球学习吧?刚听说时,不光是我,所有的我们的共同的朋友都被被搞得一头雾水。这老兄把事儿折腾得可不小— Linked-in上面有好几个Global learning的研讨小组,每年搞一次国际会议。这还不算,他还不断地发明新词儿:cage painting,就此在一次Global learning 的国际会议上做了Keynote speechthird place learning,现在已经出了书。什么?第三地学习?哦,有点明白了: Global learning- cage painting- third place learning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

我们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叫做换位思考。当两个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学科领域不同、甚至语言都有隔阂的人进行交谈时,有时会觉得与对方讲话简直是对牛弹琴,有时一方习以为常的事,另一方觉得不可思议,正所谓“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但是,出于某种需要,二人不得不沟通,以达成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体谅对方,有益于交流的继续,但不能保证交流、沟通的efficient effective。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都存在由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视野、视角的局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呀。怎么办呢?那就走出山外,到一个third place去看山呗。最好沿着山转几圈,然后再乘直升机俯视一周,那就真正的global了。

所以,从换位思考到移位思考,从能够看清双方、以对方能够(愿意并有能力)接受的方式、高度和角度来看问题和表达自己,是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的保证。

也许,有着中医传统的中国人,思维方式本来就不是线性的,但在没有“制度”、“工艺流程”保障的情况下,难保不会挂万漏一呢?

    这就是为什么农作制度研发方法强调参与、跨学科、系统的根本原因之一。

-----------------

    在这次维也纳的会议上,法国农业科学院的Marianne Cerf 博士做了法国农作制度研究历史发展的主旨发言(发言的详细内容可以看录像和演讲稿)。在她的结论中,使用了Being local, but thinking global 的句子。是的,系统方法强调全面、整体、跨学科、参与,这样才可能得到各方都满意、各方面效果都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本地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在本地;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措施,可能不在这个“方面”内部。举个不恰当而庸俗化的例子:我们向高速公路收费部门提出取消或降低收费的建议,注定不会被采纳的。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走到山外去呢?开阔眼界,思路就开了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难免会受到土地的束缚。要想摆脱束缚,似乎要脱离土地。然而,农耕文化哺育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土”的元素。当此中国经济在世界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中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等各路大家们正意气风发,一展身手之际,刚刚摆脱小农经济不久的人们,是否具备……。要是脱离了土地,又不能摆脱土腥味儿,“非土”或“不土”的没有学会或做不来,到时再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可怎么办?

欧洲的氛围,新大陆不可企及。大家的境界,非他人可以效法得来。系统方法强调Institution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就是要通过制度保障和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而不是人的能力和水平来达到群策群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毕竟,伟人不是经常出现的。何况,即使是伟人,也难免不犯错误。

――――――――――――――――

  每次的国际会议上,都见到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得到学校的全额资助到国外去参加会议,开阔眼界和思路。有的学校还资助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到国外去实习一段时间。教授更不用说,academic sabbatical leave更是得到学校的鼓励和全面支持。人家明白的很,有什么样眼界和思想境界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眼界和思想境界的学生。而在我们这里,做老师的出去都很不容易,何况学生?各种名目的学科建设经费,很多钱花在买各个学科都有的一年用不上几次的大型仪器设备,却不允许花钱去维护和运行这些设备,更不能用这些钱送我们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出国,作为待遇,一旦有人“叛逃”或“旅游”出事,一切外派活动皆被取消。只是,学术交流也被迫停止,是否太那个了?

―――――――――――――――――――

   Being localbut think global。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907-346766.html

上一篇:维也纳一周(四): This is my job
下一篇:维也纳一周( 六):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片中间的大问号—游览维也纳大学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