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已有 7985 次阅读 2012-7-25 10: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模式, 改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 国基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内容提要
(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削减项数,增加小额度资助(期限3-5年),扩大资助范围。
(2)鼓励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创新,这意味着
评审方式不要过于看重“普遍认可”,即适度增大非共识项目。特别是对小额度资助。
(3)共识的项目,也可能是没创新、没水平的代名词!
 
 
       看了林中祥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95525
和徐建良教授的《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产生了一点随想:

       不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实际上,应该将科研业务费限定在每年5-10万的水平(这是项目真正能花的钱),加上研究必须的设备费、原料(数据)费等。
 
       (1)消减面上项目当前数量的一半左右。相应经费改为用于资助每年1-5万(加上一点设备、原料、数据等)的风险小额资助。即小额度、大范围。
       (2)同时适度改变“风险小额资助”的评审方式,不要过于强调“普遍认可”。适度加大非共识。
       (3)科研贡献 = 产出 - 经费数。善有善报。
 
       这就是牛登科教授的《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里德国的生物学家Andrew Moore(BioEssays的主编)给美国人的建议:
       “作者也赞同美国科学家的一些想法,如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等。
       但是作者极力反对在众多科研方向中压缩掉一些,即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者提醒美国人,向大肠杆菌学习。
       大肠杆菌面临严重危险时(不严重的危险,应对方式就不同了),它们没有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规划出合理的应对方案,而是放松了DNA复制的准确性,在保证能够复制伤痕累累的遗传物质的情况下
,允许DNA复制出错。DNA复制出错,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由于变异多了,总会有个别变异能够对抗危险,使大肠杆菌转危为安。相反,未来不可预测,如果大肠杆菌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个别看似合理的对策上,决策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见 Save Our Science? You c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E. coli's SOS response!

       实际上,人类生殖也是这样的:
       科学网新闻《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人类精子争夺卵子的“比赛”看起来就像一群蝌蚪在争先恐后地蠕动,但哪一个精子获胜,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使是来自同一个人的精子细胞,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
       每个精子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遗传DNA的方式变化多端。这些称作重组的过程混合了从一个人的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基因,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这个过程产生的遗传变异要比只把完整染色体分离进生殖细胞时产生的遗传变异多。这能有助于确保婴儿从父母以及祖父母那里遗传DNA混合体。”
 
       科技评价是个世界性难题,如:
       (1)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
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来自:新华科技_新华网《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06/content_12187893.htm
      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了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他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
       来自:中国公众科技网《固执43年后的成功》
http://app.cpst.net.cn/xkxj/zhjyz/2010_03/268961261.html
   (2)康托尔的“集合论”。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年3月3日-1918年1月6日),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罗的海德国人)。创立了现代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还提出了集合的势和序的概念。由于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并受到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的长期攻击,患抑郁症,最后精神失常。
       来自:《格奥尔格·康托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A5%A5%E5%B0%94%E6%A0%BC%C2%B7%E5%BA%B7%E6%89%98%E5%B0%94
 
       增加小额度、大范围、非共识的资助,才能确保中国科技长期发展的基础。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相关链接:
[1] 牛登科《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2] 徐建良《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
[3] 科学网新闻《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4]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5] 《随想:关于中国大陆的科研制度与文化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578255.html
   
   
———————— 求教 ————————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不幸的是,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俾斯麦这些说法的可信性怎样?请您指教!谢谢!
 ———————— 谢谢 ————————
 
相关链接(2):
[1] 汪晓军《实验证明行不通的“好主意”,竟然有人申请“国基”》,2013-05-30
http://blog.scienccn/homeenet..php?mod=space&uid=732399&do=blog&id=69494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5572.html

上一篇:《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读后感:陈省身谈中国数学
下一篇:天津遭暴雨城区被淹,北京的好朋友来也!
收藏 IP: 115.24.240.*| 热度|

14 曹聪 曾庆平 林中祥 郑永军 彭振华 李梅 吴飞鹏 罗教明 徐耀 陆泽橼 何金华 wgq3867 lawdream ultraq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