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扩张—将地学引向歧途的错误假说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Email:lgh@mail.iggcas.ac.cn
摘 要:大量的实例说明,“海底扩张”是错误的假说,既不符合常识也违背基本的物理原理,更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它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本文给出部分事实,抛砖引玉,请大家讨论!如果海底扩张错误了,那意味着现代大地构造的基础就错了,从魏格纳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至今(魏格纳实际上遭到否认),已经错误百年了,百年之错,恐怕只有地质学才会有!这才是网上流传的“大构造胡说八道,小构造吵吵闹闹”的根源!这种错误的后果是:我们从大学到博士阶段学到的地学和大地构造都是建立在此错误基础上的学说,能有多少是对的?误人子弟啊!这和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海底扩张,错误,假说,地球科学
Sea-Floor Spreading – an error hypothesis that misled geosciences to a wrong road
Liang Guang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Email: lgh@mail.iggcas.ac.cn
Abstract: Numerous examples show that "the 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is wrong, it is not consistent with common sense, and also violates the basic physical principles. There are many facts show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out a good case. This paper gives some facts, throw away a brick in order to get a gem, please discuss! If the seafloor spreading is error, that mean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tectonic is wrong. From Wegener proposed continental drift in 1912, it has (Wegener actually was denied) an error for a hundred years. A hundred years of wrong, perhaps only exist in geology!! This is the major cause of what spread in the Internet “ tectonic structure is nonsense, small structure is noisy"!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wrong are: all we learned from university in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theory are based on the error theory, can it be right? This error hypothesis mislead and cause harm to the young men!!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every one in geoscience!
Keywords: Sea-Floor Spreading, error, hypothesis, geosciences
1. 引言
众所周知,现代大地构造或板块学说的基础是海底扩张假说,海底扩张假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老一辈著名地质学家(赵文津院士,2009;朱炳泉,崔学军,2008;杜乐天,2009)数年前已经对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假说提出了严重质疑。
海底扩张假说的基础可以用图1表示。这个图似乎看起来非常合理,地幔对流的很流畅啊,但其完全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和常识。
图1 海底扩张的基础-地幔对流假说(据美国UGSG网站)
(1)海底扩张没有得到地球物理证据认可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物理学家R.S.迪茨(RobertS.Dietz,1914-1995)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其依据是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的事实。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其实他们夸大了事实,搞数据筛选。地质界公认的事实是红海和非洲裂谷是新生代正在形成的海洋,那么它们的洋中脊也应该呈现这种磁异常条带特征,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图2是基于法国2007全球磁异常图对红海和印度洋地区的放大显示,可见磁异常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以洋中脊为中心平行分布的特征。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及东南太平洋的广阔区域,也没有这种特征。多数情况下即便存在磁异常条带,也是洋中脊切割磁异常条带,而不是正好平行分布。不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们为什么对此视而不见呢?
图2 红海和印度洋区域洋中脊磁异常条带特征(据全球磁异常图,2007)
(2)地幔对流假说违背基本物理原理
我们以木排漂浮在水中做一个类比实验(图3):干木头的密度是0.6,水的密度是1。木头与水的密度差0.4,木排是不可能在水中对流的。
图3 木排是不可能在水中对流的,即便水下有类似洋中脊的热流加热,木排也不会在岸边下插
来自USGS网站的密度资料证明,洋壳的密度是2.9,上地幔或者软流圈的密度是3.3。洋壳和上地幔密度差也是0.4,因此根本不可能对流(图4)。现代学者已经没有人承认洋中脊玄武岩溢流可以推动数千公里的板块运动了。
图4 地幔对流违反基本物理原理
现代海洋科学考察已经证实,全球洋中脊上正在冒出热流体的地方十分稀少,可以用沧海一粟来形容,科学家们往往要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才能发现这些热点,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的海洋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只发现了一百多个热点,这些热点并不都在洋中脊处存在(图5),它们往往以海底黑烟筒的形态出现,且范围很小(图6),并不是海底扩张假说认为的所有的洋中脊都普遍存在热流体外溢,甚至玄武岩的汹汹外溢。该假说与实际严重不符。
图5 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分布图(据Herzig等,1995)
图6 海底黑烟筒图片(据百度图片)
(3)板块俯冲假说违背基本常识
板块俯冲下插非常可笑(图7),不符合基本常识,传统的板块构造模型认为洋壳板块下插后会在靠近陆地一侧一定距离产生岩浆喷发,形成所谓的岩浆弧。按照常识,板块下插位置才是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存在下插,岩浆为什么不在板块插入的地方喷出?常识啊,做过类比试验吗?这么宏大的一个地学基础假说,难道不值得做一个类比试验吗?如果存在板块俯冲,在环太平洋所谓的俯冲带,在上百个Ma时间内洋壳应该俯冲下去数千公里了 ,我们知道大洋中海底普遍存在数百米厚度的现代海洋沉积(未固结),平均按照最少100米厚度海洋沉积物计算,那么在板块下插的地方应该刮蹭堆积至少数百公里厚度的沉积物,为什么现在在这些下插的地方都看不到巨厚的沉积物? 这说明海底扩张不存在,也说明洋壳并没有俯冲下插。
图7 板块俯冲违背基本常识
更有甚者,权威地质学家给出了一个模型说明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图8),部分国人学者认为知道这个就是业内专家了,事实上,我们用逻辑思维思考一下,图7中同样是洋壳,位于南美洲西侧的太平洋地区洋壳为什么可以俯冲下去,而位于其东侧的洋壳却不会俯冲下去,难道两边的洋壳密度差异很大吗?这不符合物理原理啊。其实人家也有解释,那就是太平洋洋壳太过古老,大西洋洋壳较新,因此老的洋壳可以俯冲,符合逻辑吗,洋壳是石头,难道放的时间久了密度会显著增加吗?比如从2.9增加到3.4?显然不可能。
图8 南美洲及两边海底扩张示意图(据百度文库)
2. 海底扩张假说的反证例子
图9是美国USGS给出的目前全球各个地区GPS测量所的得到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从该图可以看出,印度洋南部的洋中脊为什么不往两边扩张,而是都向一个方向运动,按照海底扩张假说,他们应该是向洋中脊两边扩张才对啊!一个假说如果正确,应该具有普适性。
图9 基于GPS全球目前的绝对板块运动速率和方向(据USGS,2013)
图10也是USGS得到的基于GPS技术全球目前的绝对板块运动速率和方向,同样显示印度洋南部的洋中脊两侧都向北西方向运动,而为什么不往两边扩张?
图10 基于GPS技术全球目前的绝对板块运动速率和方向(据USGS,2013)(From Jules Verne Voyager: Earth)
图11 显示的是印度洋西南的洋中脊地形地貌图。这个区域洋中脊形成两个方向的交叉,我们无法理解“三角区洋中脊怎么扩张”?图中右下位于澳大利亚西南方向的一个近东西向的巨大断裂系统又怎么解释?
图11 印度洋南部地区地形地貌图和洋中脊(红色实线)(据NOAA修编)
众所周知,冰岛是飘浮在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岛屿(图12),按照海底扩张假说,冰岛应该早被分裂开了,为什么一直还是一个完整的岛屿? 海底扩张假说在冰岛问题上显然陷入尴尬境地(图13)。但作者给出的大陆漂移的源动力可以给出非常合理的解释!参看: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6-96
图12 冰岛地区地形地貌图(据NOAA修编)
图13 冰岛地区Google earth地图(据Google earth修编)
图14 是白垩纪至今大陆聚散重建的动画图。图12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全球1.5亿年以来大陆的漂移动画图,注意图中位于太平洋东侧(图中左边)由南往北快速移动的长条形陆块,这是北美的一个拼接陆块,美国人一定有大量的古地磁和其他证据证实存在这种运动,只有东西向扩张的洋壳才能产生南北向的板块运动啊。太平洋洋中脊难道是东西向的吗?显然不是,众所周知,太平洋洋中脊位于太平洋的东侧,总体呈现南北走向。该实例说明海底扩张假说与事实显著不符合。
图14 白垩纪至今大陆聚散重建(据美国USGS)
图15给出了太平洋洋中脊(近南北向)在北美洲板块上岸的实例,该图说明,海底扩张并不存在。道理很简单,如果海底扩张存在,美国西海岸部分应该被海底扩张撕裂开,并形成张性断层,但事实上,美国西海岸地区并没有被撕裂开,而且该地区的落基山脉是典型的逆冲(压性)断层分布区。
图15 基于GPS全球目前的绝对板块运动速率和方向(据USGS,2013)
图16给出了现代板块假说之疑问:为什么存在所谓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即便承认有这些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那么必然是生长边界两边是消亡边界,为什么图中的椭圆区域内没有消亡边界呢?比如南极洲板块如果把海洋和陆地算做一个板块,如何解释他既和北部的太平洋板块接触界限是生长边界同时又和美洲板块接触界限是消亡边界?
图16全球板块构造示意图(据百度图片)
印度板块从南向北漂移数千公里已经得到公认(图17),按照海底扩张假说,印度洋南边的洋中脊是东西向的吗?显然不是。其西侧的非洲板块又应该怎么运动?太多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即便后来又细化出是上百个板块划分模型,仍无法合乎逻辑地给出合理解释。
图17 印度板块漂移图(据oldearth.org)
实际上只需要一张图片就可以说明海底扩张是不存在的,如图18所示的是印度板块漂移后留下的划痕,这说明印度板块是自己向北漂移过去的(会留下尾迹),而不是随着海底扩张被推向当前位置的。如果海底扩张存在的话,印度板块漂移尾部不会有任何尾迹和划痕。而事实是这种划痕非常清新可辨,在Google-earth地图上也非常清晰。
图18 印度板块漂移后留下的划痕和尾迹图(据NOAA修编)
换一个方式理解,承认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有那么难吗?虽然他给出的源动力有一些问题,但大陆板块的确会自己漂移。关于其源动力作者已经给出了解释和解答,参看http://www.hanspub.org/DownLoad/Page_DownLoad.aspx?FileName=AG20130200000_56699589.pdf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6-96 )
3 结论与讨论
(1)海底扩张假说既不符合常识也违背基本的物理原理,海底扩张并不存在,大陆板块自己会漂移(参见作者的另一文章“大陆漂移的源动力”,并会留下尾迹。
(2) 如果海底扩张错误了,那意味着现代大地构造的基础就错了,其结果是可怕的。
(3)表面上看,海底扩张和板块自己会移动只是一个动力学机制不同的问题,但如果海底扩张错了,后续一系列问题都是错误的,包括现在的大地构造图和地理学都存在很多错误。
(4)作者认为,洋中脊应该是由于2个或多个大陆板块带动大洋地壳相互旋转运动错开(剪切切开)的裂缝中的玄武岩溢流所形成的,这一点足以解释大洋中脊附近大规模的转换断层和古地磁异常条带分布特征。整个地球洋壳本来是不应该分板块的,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过中间有些裂痕(洋中脊)罢了。
(5)作者做了一个类比试验,用一个冰块(两头大小不一)放入水中,通常我们认为冰块是不会动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除了直线漂移,还会旋转,任何人都可以做类似试验,视频如下:
全文参见:http://sea3000.net/liangguanghe/20130522222426.php
作者已经撰写了10多篇文章来说明这种错误与事实有多大差别,这些论文将陆续发布在http://hi.baidu.com/liangguanghe1。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大陆会在热力驱动下自己漂移,并留下尾迹”,很多人愿意把地学复杂化,好像越复杂越有学问,普通大众听不懂学问就更大。
仓促之中写成的东西一定很多缺点。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我们从哪里来-科学论证告诉您!
[1] 赵文津,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地球学报 2009 30 (6): 717-731
[2] 朱炳泉,崔学军,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0(3):265-274
[3] “地问”--杜乐天:对当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怀疑与新见(84个问题) ,200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