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与和是一对矛盾的两面,互为一体。任何事情,靠各种引力走到一起,之后,就会进入分离的趋势,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20世纪给人类展现了一段不可多得的经历。与之前任何时代相比,人类在财富获取、技术提升、国际关系构建、国家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快速前进。同时,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这些发展与问题构成了21世纪的底色,为预测21世纪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思维基础。
人类在20世纪获得的最大成就是深化了国际体系,在全球化的模式下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全球化在时空和文明三个维度展开,本质上属于信息遍历。
在时间上,人类最为被动地接受。地球演化几十亿年的历史,只是在最近几百万年才给人类提供了时间的舞台。时间不可逆,强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生命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最为强烈。但是,对于文化与文明尺度的进化而言,一切都是在时间的积累中慢慢形成,乃至于后代并不完全精准知晓这些文化的起源。当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对星空运转的观察,对天象和季节周期性的把握,强化了对时间的认知。无论是古埃及对天狼星的追踪,还是中华文明早期对北斗星和大火星的认知,都构建出一个时间框架,指导着这种周而复始的迭代进化。精准的气候时钟,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也是衔接人类内心世界和宇宙世界的最佳途径。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的思维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宇宙和天象的具象化。不同地区的人类所观察的宇宙星空并不一致,也就造成了其初始思维模式的不同。
如果没有建立起较为精准的气候时钟,没有授时,文明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人类文明的前提条件是信息聚集与创新。无论是任何原因,人类只要开始聚集,就会大大增加创新能力,总会有人总结出天文天象规律,作为人类社会的整体时钟体系。所以,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人类汇聚中,自然就会出现。
这种以天象为规律的授时,在大规律上是周期性变化。除了我们所知的“年”和“天”,甚至是细分出来的“时”,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在大趋势上调解地球的整体气候变化。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年,几百年,千年和万年乃至及时万年尺度上不等,这些周期性变化的叠加,造成了较为复杂的气候模式变化。上一代还是葱葱绿洲,人丁兴旺,几十年后就可能变成一片荒漠。这一朝代还风调雨顺,下一个朝代就面临着环境恶劣。比如,河南的商丘地区早期土质肥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非常高,土色为黑色。到了后期,黄河决堤造成河水泛滥淤积,新沉积物盖层偏红色,土质肥力差很多。
在空间上,人类的祖先智人从10万年前就开始尝试从非洲走出,向欧洲和中亚进发。最后一次发生在7万年前,这次智人终于成功,并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纠其本质,这是人类生存空间探索造成的第一次全球扩散,属于典型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地区自然扩散。虽然在这个扩散过程中,气候变化也会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在人类第一次全球化扩散过程中,其文化与文明也随着人类的迁移而发生分化。这主要由地球上的气候带、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分布不均造成。因此,人类早期的全球化过程是文化与文明分异的过程,形成了全球漫天繁星模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甚至地理阻隔(比如白令海峡在海水上涨后,分割了亚洲和美洲),这些早期文明在各自属地可以安稳地发展,在几千年尺度上保持稳定。
在内容上,文明与文化发展不能完全用优劣来形容,只能说是与当地气候环境和资源分布相匹配的最适宜模式。考察文明的维度很多,不同的种群会按照各自的维度推进。比如,玛雅文化在天文数学方面很发达,但是整体上长时间保持在石器时代。当后续文明再度融合时,就会在不同维度上发生激烈碰撞。
进入商业社会后,全球化主要发生在欧洲、亚洲和北非,美洲则孤悬海外,其特点以商贸连接为主,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这种模式,我们可称之为半球尺度的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交流的内容不全面,规模也不大,大体上可以认为是相互吸引的阶段,双方受益。
这种交流尺度长,信息少,所以交流的双方都有充分的时间和心态去吸收和融合。大唐盛世,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很多外国人被任命为重要官员,这就是这种长期融合下的和谐产物。
人类这种早期的全球化扩张受益颇丰,但是已经体现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和代价。也就是说,全球化作为信息载体,其扩张必须要有相应的投入来进行等价交换,而且这种代价不菲,甚至是惊人的。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进入21世纪后,为什么反全球化的浪潮会兴起。
早期人类的全球化扩张,其代价是巨大的,这是一种人类打破自然平衡的主动行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摩擦。在此,我们试举几例。
第一个例子就是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欧亚大陆上其实已经有先驻民,比如尼安德特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当智人迁徙到某处后,这一地区的先住民(包括尼安德特人)就会逐渐灭绝,当地的诸多大型哺乳动物也不能幸免,这在美洲和澳大利亚最为显著,以至于中美洲只能用羊驼当蓄力,阻碍了中美洲文明的后续进程。这种大规模发的人类迁徙,消耗的是自然资源,有些已经不可能再生。同时,从人类多样性角度来看,极大地降低了人类的种属数量。第二个例子就是对当地环境资源的攫取。两河文明发源于中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就已经就进入农耕阶段,开展了早期人类文明的实验。在千年尺度上,该地区的土壤经过人类不屑地努力开发,肥力逐渐减弱,最终无法支撑文明的后续发力。
当进入文明阶段,尤其是到了帝国阶段,拓宽疆土是增加一个国家财富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从古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到亚历山大东征,以及蒙古西征等等,都发生在北纬中纬度的东西向。这种东西之争可以看作是全球化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战争可以迅速地完成文化、经济、以及技术的交流,有助于人类的思维的整体提升,但是,战争带来的灾害也是惊人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全球化的动力学机制是信息扩散,从浓度高的地区向浓度低的地方自然扩散。这种扩散过程耗费能量,需要外部环境的补偿。同时,占主导地位的扩散方会逐渐侵占之前的生态位,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两个层面,极大地降低多样性。而多样性是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因此,从全球化的长远趋势来看,如果这一过程不能保持种群(这个已经不可能)和文明的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会在造成重大影响。
上面分析人类早期的全球化模式,主要以时间为推动力,在空间上进行遍历,与自然环境之间发生摩擦,产生张力。当空间遍历基本完成后,文明之间的扩张与融合成为后续主流模式。但是这种文明或亚文明(比如不同部落)之间的融合具有局部特征,在长周期尺度上才能体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比如中亚的小麦和铁器传入东亚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发展,这种地区冲突和融合在信息融通上的效率变低,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于是,资本主义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资本主义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打破地理限制,形成全球化,进一步拓宽信息遍历的效率。
与早期以人群在物理空间上的扩散不同,这种早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并不涉及大规模的种群移动,更多的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协调。表层看到的是商品的流通,本质是文明的输送。作为中间过渡形式,早期资本主义扩张携带了传统全球化扩张的主要特征—降低文明的多样性,这对美洲和澳大利亚当地土著来说是致命打击。基于技术代差,这种降维打击一边倒,虽然有一些抵抗,但是基本上无法阻挡西方文明的入侵。
以整体人类文明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在人类历史中是非常璀璨的浪花,人类所收获的物质从来没有这么丰富过。除了传统的自然资源,人类又通过发明创造,产出了海量的文明产品。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本质是自然资源的转化。因此,在地表可利用资源没有消耗殆尽之前,人类的平均财富会持续增长。平均财富可以类比于全球平均温度,在大趋势上,表现出来各种幅度的波动性和不均一性。人类财富的表现形式如出一辙,也会表现出各种短周期的震荡和全球财富分布不均。
我们来总结一下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全球化进程。它带来的后果主要有五个方面:1)全球平均财富持续快速增加; 2)造成全球财富分布不均;3)对自然环境施加更大的压力;4)降低了文明的多样性;5)加剧了文明间的冲突。
财富持续增加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人类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在前线投放人力物力的能力激增。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表现得有为明显。在科技的挟持下,交战双方都对己方充满信心。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双方都能在短时间内投放大量兵力和战略物资,都以为能压倒对方,结果是惨重的。其次,人类在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以第一根海底电缆的铺设成功为标志,人类可以进行快速全球信息衔接,这真正代表现代化信息化的全球化时代到来。这种信息技术,推动了全世界无形财富的增长。从此,人类开启了财富积累模式的第二阶段,有型财富和无形财富双轨制。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发展,人类对财富的理解进入新阶段。无形财富突破了有型财富的时空和自然资源限制,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发展引擎。
无形财富在进入20世纪后,更加快速发展。世界贸易总值惊人地从 1947年的57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万亿美元。通过信息差和技术差,在财富的流动中,全世界的财富分布更加不均。从面上看,很多欠发达地区确实也实现了财富的稳定增长。但是,这些地区的资源更多的则流入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地区也有一定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的资源投入与产出黄河获得角度来看,属于把未来子孙的资源提前开发利用,这是吃了将来子孙的红利。从长远角度看,肯定是入不敷出。
资本主义对全世界的资源开发是掠夺性的,造成很大的浪费,也没有通盘统筹。比如早期在南美洲的银矿开发,对印度河流域的森林看法等等,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CO2释放,使得工业化革命成了全球温度持续升高的直接原因。这种快速的环境恶化,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工业化造成的土壤和水资源污染,是目前和未来人类要处理的非常棘手的问题,后续资金投入可以说是天量的。我无法想象几百年后的子孙是如何评价工业化革命期间这些人类的先辈的所作所为,他们一定会痛心疾首这些祖先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的浪费。
全球性的扩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降低了文明的多样性,很多古老的文明都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明体系主要有三个: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西方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中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东亚文明。自资本主义开启新引论全球化扩张,这三大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就开始从局域转为全球。并从19世纪一直延续到现今,并会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
在这场全球化中,文明冲突是核心内容,也是造成反全球化的主要内因。我们观察这一轮新的全球化,可以存在多个角度去分析其信息流动性和复杂性,这包括1)群族流动。全球人口的流动性在20世纪达到了顶峰。2)技术流动。因为科技的流动,使得最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都能收到现代化的信息,比如手机和工业产品。3)金融流动。金融体系包含资金和货物两个主要大类。金融的流动性是人类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4)信息流动。这里的信息主要指由传播能力的提升而造成的全球信息流通。这是早期人类社会从未体验过的情景。5)意识形态流动。
在上述几个流动性中,前四个可视为一组,基本上具有同时性。而最后的意识形态流动则具有滞后特征,在潜移默化中不容易被察觉。但是,意识形态的流动性才是全球化流动的最终目标。
在前四个流动性中,暂时会带来社会信息度增加,文化繁荣的短暂蜜月期。但是随着最后一个流动性的显现,全球化的本来面目会凸显。金融矛盾,或者贸易战,或者是市场行为,矛盾双方会克制。但是,对于意识形态的流动性造成的文明冲突,后果很严重,这会颠覆其文明运行的基础。
在《三体》一书中,不同文明对现今武器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级别的文明会认为武器坚硬,爆炸强,飞得快,数量多等等是好武器的特征,并进一步去追求。在先进文明那里,最厉害的武器是更改游戏规则,只要改变了物理化学规律,甚是是数学规律,比如1+1不在等于2,低端文明的运转规律就失效,武器也就成为废铁。
对于文明本身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会惊讶于一个古老文明的创新体系,他们可以建造巍峨的高塔,绵延的城墙,高耸的宫殿等等,但是构成文明体系本身的核心信念却相对简单。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体系。这就是文明构建的过程,和DNA的构建属于一类。都是用最简单的信念元素来构建一个复杂的文明大厦。维系这个文明的是理念。如果这个理念被冲击,实则打击的是文明的根基。
从某种角度来看,文明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生命体,具有自我保护的特征。因此,当文明的底层逻辑开始相互接触,并相互试,并发生冲突时,会造成强烈的反弹。《三体》法则在现实世界一样存在。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甚至是两个国家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信任。
前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要重新洗牌。经过战争的洗礼,人类获得了不少经验。于是新的联合国体系诞生,并运作至今。全球化的初衷希望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互补可促进相互繁荣,消除战争隐患。但是,从实际运作来看,经过最初的蜜月期,在20世纪末,问题凸显。
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还是源于贫富分化以及文明冲突。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最终会变成披着全球化的美国文化全球输出。尤其是其自由化的思想对传统的中东伊斯兰文明造成强大的冲击。这种矛盾在20世纪末,以“911”事件为代表的文明冲突中得到体现。谁也不会想到,在以西方文明视角的“欣欣向荣”的全球化中,会遭遇这样的反全球化行为。
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思潮点燃二十一世纪,这种冲突就不可变地走向强化。
我们可以用宇宙中两个星系的碰撞过程来进行类比。比如,仙女座星系目前正在朝银河系撞过来。天文物理模拟显示,在几十亿年后,这两个星系会逐渐发生碰撞,其内核黑洞会在引力吸引中相互靠近,然后再远离,然后再拉近,如此反复,直到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无数颗恒星会遭殃,有的甚至会抛离这两个星系。
二十一世纪,文明因全球化而进行的拉锯战,和上面的星系碰撞过程别无二致。会经历很多轮的汇聚与冲突,又因冲突而汇聚。这是这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看似复杂,确又有规律可循。
作为这个集团中重要的一员,中华文明并不能独善其身。会因全球化而受益,也会因全球化而遭受文明之间的挤压。这是常态,需要适应。
上面我们分析了全球化需要能量供给,也有不良代价。我们的态度和应对方案如何?除了知道上述原理,我们还需要真正的指导方案,去应对这总复杂性。
目前,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特色,或者说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方案。
中国的思路最明智的地方在于,重视全球化中的经济行为,而弱化文明的冲突。我们给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方带来经济繁荣,同时又不干涉其内政,不主动影响其文明和文化的独立性,尊重其特殊性。这样才算是朋友,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我们采取文化自信和文化吸引,欢迎友好人士来华访问,来真正认知中华文明的璀璨。我们不主动输出文化霸权,不高高在上,而是文化平等。
中国人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决定性力量。靠零和游戏的文明冲突,靠强势输出和思想革命来影响其他文明进程的行为,是全球化的阻碍。所以,目前的两种反全球化行为,其背后的起因基本上都来源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倡导者。第一种是其他相对弱势文明的反弹。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主动去全球化,因为他们发现无法主导先前的规则。自我保护主义抬头,其实是一种应急机制,反映了其自身体系的不完备。
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大趋势,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全球传播是无法阻挡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已经无法完全靠自身就能健康发展。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而且可能还要偏向褒义。毕竟,联手合作是人类文明兴起的最主要基石。只不过在现阶段,三大文明相互平衡,在其文明边界正上演着各种冲突,甚至是军事冲突,这都反映出目前处于全球化的动态调节阶段。这个阶段到底有多长?我认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会不断反复拉锯战式的调整。这构成了21世纪的基本发展框架。
在上面这个斗而不破的大框架下,在文明摩擦的边缘,剧烈的冲突会使得当地文明倒退。在文明的主体内部则会迎来新一轮的科技发展,社会飞速向前。人类整体会在21世纪迎来思维和文化革新,会亲历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悲惨地域与人间天堂共存。
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