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再创新

已有 401 次阅读 2024-6-19 22: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847年4月,卡尔·马克思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一书,首次正式提出了“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从此构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哲学讨论体系,解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除了要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特征与变化,还要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尤其是当生产力发展后,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需求,同时,这种修正的生产关系一定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这个逻辑,只要生产力还在向前发展,就说明现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有生命力。但是,这种关系最终会演化出新的模式,尤其是会产生新的关系。

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商品产出越来越丰富。在资本竞争关系中,尤其是在资本企业家中产生了“创新”精神,以保持技术的领先,从而绕开旧有的市场格局,占领新开辟的商品市场。这种创新行为重组已经了饱和的市场,让它重焕生机和活力。就好比一潭即将成为不流动的饱和的水,被注入新的水源,重新开始运转起来,也让水质保持新鲜。

资本主义的本质指私人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大部分人成为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因此也只能依赖于资产阶级所拥有的生产资料谋生。马克思解释资本主义的两个重大特征:1)资产阶级利用拥有生产资料的优势和话语权,剥削了无产阶级劳动获得的剩余价值;2)因为资本再生产的生命力驱动产生商品过剩,造成生产链条坍塌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属于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以英国模式为主要模版。恰巧当时英国的政府并不强势,为资本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缺点在于,马克思所能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偏少,换句话说,只能代表“竞争型资本主义”。这种利用剥削工人来提高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模式确实属于低级阶段,在后期发展中已经消失了。

进入20世纪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按照预测的历史轨道前进—逐步被历史抛弃,反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型资本主义经历几次危机,其创新力并没有消失,多次的经济危机也没有把资本主义摧毁。

这涉及一个主要的话题,资本主义成长靠的是经济发展,这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内在需求和结果。问题在于这种靠经济发展来带动社会的模式可以支撑多久?

之前我们讨论过,社会整体财富的实质来源是自然资源的财富化转移,而并不决定于生产劳动。劳动只是财富运移的传送带,并不是本质。只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劳动量与自然资源转化量成正比。社会化分工的本质也是通过提高劳动生差率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转化率。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攫取能力逐渐上升,所开发的种类和分布范围也日趋扩大。除了地球浅部的资源,人类也开始能够探测和利用地球深部资源。虽然石油与煤是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但是在目前的形式下,再支撑50年以上并不是问题。同时人类也开始开发新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在一定成都上弥补了化石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未来50年内,人类一如既往地有能力继续开发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可见的未来,人类社会的财富还会持续增长。

只要财富持续增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毕竟这是生产过剩,而不是生产不足造成的危机。

在自然资源这个背景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到头。在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上,也没有达到全球统一化。还有很多国家实行的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显性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几乎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主义靠的是空间和领土扩张,形成殖民地形式。当殖民地人民觉醒,在政治上获得自由后,资本主义开启新的资本殖民形式。也就是其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除了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抗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并不是整体一块。美国与日本签署的广场协议,美国在欧洲的驻军。特朗普上台后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摩擦,都可以证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大旗下,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并没有停止。

在美过内部,还存在着很大的财富不均,人民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被分成三六九等。底层的民众是社会的缓震器,也就是利益最容易被抛弃的那个阶层。

于是,通过上述的几种不公平竞争,在每次经济危机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总是能:1)对内把危机转移到底层群众;2)对外把危机转移给其他资本主义国家;3)对外把危机输送给非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有点像武打小说中某些阴损的师傅,在打不过对手时,会拿身边的徒弟当挡箭牌。

总之一句话,通过各种科技、政治和军事手段,强行打开潜在市场,都是能帮助资本主义度过经济危机难关的方法,也是目前资本主义依然能够发展的主因。

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足,能够维持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让社会财富和实力提升。这是在生产力层面的扩张。资本每次的扩大再生产都会有新的内容加入,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政策,这体现在生产关系的改善和变革。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通过资本再生产的模型,推导出经济危机的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同时,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利用“生产关系再生产”模型,拓展了资本主义持续繁荣的底层逻辑。亨利·列菲弗尔(Henri Lefebvre,公元1901-1991)提出的这个新模型非常具有创新思维,属于典型的拓展维度的思维模式。

在一维上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二维世界中就可理解。利用生产力这个维度不能解释资本主义为什么还是这么欣欣向荣时,加入“生产关系再生产”模型,就会豁然开朗。原来资本主义利用“空间生产”避开了资本造成的矛盾。这里的空间不是地理概念上的空间,而是代表着生产关系领域的相互关系。这大概可以类比于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类比于生产力,而社会地位则是生产关系的空间。距离权利核心和边缘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这确实与地理空间不同,虽然有时候二者重叠。比如古代住在皇城里的官员就比皇城外的官员政治地位高。

资本主义确实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革新,制定了一些列新政策来确保社会的平稳发展,尤其是通过上述几种“危机转移”模式,确保本国的经济发展。当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逐渐演化成国家/民族资本主义。也就是国家利益高于资本主义共同体的利益,这与马克思提及的纯资本主义不尽相同。这种新模式,弱化了本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二者被纳入到同一的民族和国家情景中,为国家打仗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吸取了足够的社会主义思维,确保最低的工作时长和体面的工人工资,开启了享乐主义,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提升。很多无产阶级不再关心去获得生产资料,反而巴不得有资本家去打点,自己的中产日子足够逍遥。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丧失也是资本主义能够持久的重要原因。本质就是社会财富的整体提升,即使存在着剥削,剩余的财富也足够无产阶级去过体面的日子。

自资本主义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属于靠自然资源的投入的“资源资本主义”。进入20世纪,通过改良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跨越了竞争型模式,进入了靠拓展生产关系而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后期以来,整体社会又发展成为依托科技的科技资本主义阶段。

科学技术全面提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科技创造了新的市场,每一高新技术其实都对应着一种新型的市场,这种市场颠覆看了传统的地理型市场。其创造速度更快,形式更多样。因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但是,无论有多大的空间,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与多维度扩张,最终还是会消耗掉其市场容量,整体性经济危机的本质还存在。21世纪,社会如何发展,会很精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8902.html

上一篇:财富与价值的来源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2 武夷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