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人生的幸福与意义

已有 549 次阅读 2024-5-30 11: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幸福,还是有意义?对人生的这两种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从字面上理解,幸是一个象形字,形状是个犯人戴的枷锁。用枷锁来代表免除厄运,的确是一个创举,属于概念否定之否定的典范。所以,幸代表着偶然出现的幸运,有随机性。福的字形是双手捧着酒樽去祭祀的形象。代表着祈福,有殷切的希望,但是又有一定的确切性。

酒在古代各民族的文明与文化演化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人研究古人为什么喜欢酒。其他的现象可以研究,唯独研究人类为什么喜欢酒,实在是自洽得很,不值得研究。网络上很多视频显示,大猩猩、猴子、猪,甚至鹅等动物,都喜欢喝酒。作为动物的一员,人类喜欢酒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人类把酒和神圣且神秘的祭祀联系在一起,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创新。酒能通神,喝得半醺状态,灵魂和灵感被激发,本梦半醒间,喃喃自语,觉得和神灵相同,走入另外的世界。

古希腊的悲剧其实也来源于祭祀酒神。其他的神也很重要,但是都不如酒神节更受欢迎,来得实惠。古希腊的酒神叫狄俄尼索斯。具体而言是葡萄酒,而不是高度白酒的酒神,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蒸馏技术。为了庆祝酒神节,古希腊人逐渐演化出古希腊悲剧这种艺术形式,用于人们心灵的启迪。

总之,用酒去呼唤神灵,保佑平安,是那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从幸福的起源来看,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在为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奋斗,属于追求最底层人生意义的阶段,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回报。无论是幸,还是福,本质上都是上天所赐,属于外向型的乞求,人处于一种被动之中。因此,对古人来说,幸福感是一种很难求的状态。

幸福感的扩大与社会生产力逐渐提升有关。当社会物质增加,人们有了闲暇,对内心的开发变得越来越有需求。人们也逐渐从对外的乞求变成内心的主动建设。对幸福的定义也逐渐更世俗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五福临门”,其中一个版本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些全部都是入世的人生态度。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艺术中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人的自身、身外之物、以及人前形象。人的自身对应着中国人概念中的长寿、好德、康宁、与善终。身外之物与人前形象则与富贵相关。

上述两类看法其实并不完全相容,不是能很好的一一对应。其中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善终”。我们的古人其实很洒脱,并不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来生。这一生中到最后能无疾病和痛苦地善终,就是五福之中最大的福分。对死亡的理解,西方理念纠结,需要通过宗教的天堂和轮回学说,让人感受到来世的善意,才能不惧怕死亡,并让心灵平静下来。我们的古人这种洒脱的死亡观,更让人心安宁,更接近现实。

也正是对此世的眷恋,“长寿”也就成为了五福的起点。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福分。从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的古人已经看清楚了人生来之不易。无论从宇宙的形成,还是细胞的演化与累积,无数奇迹组合成了每一个具体的人。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这么多奇迹,组合而成的人类大多这么平庸?我们自己看不到身体各种细胞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期生命活力,反而被各种苦恼所累。

在富贵的理解上,中西方理念完全一致。叔本华认为,一个好出身,可以让人从小就摆脱追求生存的压力,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来发展自己的爱好和思想,也会觉得人生更有幸福感和更有意义。在财富的追求上,中国古人也相当的朴实,中国人的财富最本质的认知就是赚钱传承,一代一代地积累,让家族的资产延续下去,为后代而活,可以算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美德。

康宁和好德涉及自身的修养。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德行是中国人文化观里最重要的行为准则。“缺德”几乎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泄愤言辞。“德行兼备”,“德要配才”,这是我们的选才标准。对康宁的理解,涉及到人的三观。人如何做到内心平静并不是一件容的事情。

在传统五福之中,我们缺少对“他我”的需求。五福完全是向内的感受思考,与个人有关。我的幸福我体验,我做主。

而意义的感觉则又丰富得多。

意义除了要内心的感受,还延伸对社会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其实质就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判断。

在意义层面上海必须区别一般意义和显著意义。所谓的一般意义,就是存在就是合理,就是意义。在山谷中的一棵微小的植物,无人问津,没有自己的幸福观,但是它的存在有意义。哪怕呼出的氧气成分再少,也为这个世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因此是有意义的。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可以很幸福,四世同堂,未必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区,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延续了家族精神和血脉。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在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不是问题。

当提及显著意义时,所需要的思考就需要更深刻。一个人既想要幸福,也还想要意义,这样的人是奇迹。大部分情况下,上天要想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所为。这样的生活会内心宁静吗?肯定不行,会善终吗?非常难。但是,其人生意义非常显著,用自己的幸福祭祀了人生了意义。

意义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他我”密切相关,显示的是入世的态度。自己对他人和外在世界的影响是否显著,是否能盖棺定论,对很多人来说比自己的幸福要重要很多倍。

很多人剑走偏锋,走出世的悟道策略,达到自己对真理的认知,从而形成一种更高端的社会意义存在。如果这种顿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其意义就只能龟缩在自己的内心和躯体里,无法转化为对社会的普遍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探索的意义就逐渐演化成自己的幸福感。二者确实在最后统一。参悟了达到,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幸福。

而在入世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让人生意义和幸福统一。除非他具备了足够大的德行,保佑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基本上就是所说的佛与圣人级别。我做不到,大部分人也做不到。

从理性出发,牵扯到感性的内心。这样的观察更合理,对人生和友情的态度会更清晰认真。意义更属于理性,幸福则更倾向于感性。我们先要定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而不要即刻陷入对幸福的追求。

至于我自己,会再次利用中庸的模式,让人生半幸福,半有意义。阶段性幸福,整体性有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6217.html

上一篇:古希腊悲剧与此我
下一篇:人生一如既往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