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已有 5423 次阅读 2010-8-2 19:10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商鞅, 改革, 变法, 农战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当年在自己的老家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不得志,便跑到西北边落后的秦国为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做了幕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来帮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的。战国时期,秦国民贫国弱,一方面被自东面的强国的耻笑,同时又屡屡遭受西北部匈奴部落的攻击。秦孝公是秦始皇(前246年—前222年)的前好几代祖宗。那么,商鞅到了秦国究竟都干了什么呢?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变法”!

商鞅在偏远弱小的秦国主持变法两次,前后长达二十年,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治国思想中有强烈的反智、愚民和好战的特征。“强国”与“富民”在商鞅那里是对立的。他极端地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够富足。商鞅也反对贫富悬殊,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的状态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怯和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为勇敢而凶猛的战士。而一旦社会出现贫富差距变大的情况,就应该动用国家机器,用行政剥夺的方式来实现均衡,这就是所谓的“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很显然,商鞅把人民的贫困与无知看成是国家兵源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总之,打仗是第一要义,战争是让国家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这是检验变法成功的唯一标准。在《靳令》一文中,他说,“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也就是说,穷了要打,富了更要打。正是在这种“备战备荒为打仗”、“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战略支配下,秦国成为战国列强中最可怕的国家,向有“虎狼之秦”之说。到了后来,独尊儒术的缘故秦国的这种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得到了诟病。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但是,司马迁对商鞅之贬,后世也有许多反对意见。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梁启超也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与上面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相比,是将李德裕换成王猛)。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变法必然受到当时秦国旧贵族的抵制,后来秦孝公死了,商鞅也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可是照理说,他的新法也应同时被废止才是,可是恰恰相反,非但没有被废除,而是坚持实施下去了。新法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是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不废新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形成战时法制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的那种极端主义思想,在后世已成绝响。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后来的治国者们,尽管再不敢象商鞅如此说的直白、干的决绝,却也并非没有效尤者,至少有两个理念顽强地留存了下来。第一,不能让民众太富足、太有思想的潜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最终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愚民政策。第二,绝大多数的治国者把国家强大远远放在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富”,所谓“安”者,年份好的时候,有口饭吃,饥荒到来的时候,不饿死,这已是最大的善政。那么,在经济领域,这种“商鞅主义”的幽灵在中国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而尽了?中国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强国”,以及怎样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精神的“强国”?这些问题,我们是否真的已经可以回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349455.html

上一篇:谈谈斯大林与《联共(布)党史》
下一篇:互联网与就业
收藏 IP: .*| 热度|

1 郑波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