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维纳《控制论》的术语辨析(上)

已有 3845 次阅读 2020-9-20 14:51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无论是对控制论还是信息论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起步都是比较晚的。特别需要指出,对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进路,始于维纳控制论的哲学问题研究,如果不按此路径进入,则必然进入歧途。由于控制论在苏联曾被当做伪科学进行过批判,后又被写入苏共党纲,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控制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信息,所以一定要强调控制论对信息的哲学问题的影响。维纳的《控制论》于1961年才被翻译成中文,我国没有跟随苏联批判控制论。在哲学上我国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在工程技术上又有了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我国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控制论采取了“哲学先行,平行推动”的八字方针,弄清这一研究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哲学所的前辈学者胡文耕先生曾指出“……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在60年代想将控制论的奠基者们的论著汇集成册,编译一套丛书,以便系统地研究。由于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该文集仅出了第一集就夭折了。而为这项劳动付出巨大劳动的一位年轻学者,也在这场灾难中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在1965年出版的《控制论哲学问题译文集(第一辑)》中,有13篇关于控制论的哲学问题的文章。1965年《哲学研究编辑部》编的《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资料选辑(第四辑)》中,仅有6篇是关于“信息”的哲学探索的文章,首次将苏联学者关于信息的哲学问题的文章引介到中国。文化大革命后,关于信息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又开始进行。最先按此进路进行研究的是原哲学所的王鼎昌先生。他曾做过总结“……70年代以来,控制论和系统论发展趋于统一,很多学者认为它们已经综合为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统一的横断学科,它们的基础便是信息论。”从那以后社会上兴起了“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热潮。到了1985年出版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算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有的学者的研究工作走的不是这条路,在此不赘述。

 

维纳在《控制论》的第五章“计算机和神经系统”中的最后一句所言“机械大脑并不能象初期唯物论者(materialists)所主张的‘如同肝脏分泌胆汁’那样分泌出思想来,也不能认为它象肌肉发出动作那样以能量的形式发出思想来。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matter)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materialism),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这句话的原文如下:the mechanical brain does not secrete thought "as the liver does bile," as the earlier materialists claimed, nor does it put it out in the form of energy, as the muscle puts out its activity. Information is information, not matter or energy. No materialism which does not admit this can survive at the present day.这句话曾被苏联哲学家批得体无完肤。而我国的某些学者也认为,维纳是把信息当成另外的一个范畴,我认为不能那么看。

 

维纳提到的是“初期的唯物论者”,这肯定不是在讲“辩证唯物论”,尽管他没说“初期”指的是哪一期。不过可以推断,他讲的唯物论,肯定不是现代的“辩证唯物论”,那么是否是唯物主义的前二个阶段呢?倒底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维纳则没说。但从他举得例子以及1950年代将其控制论翻译成“大脑机械论”来看,应该是指第二阶段的机械唯物论。无论如何,他毕竟提到了“唯物论”。而现代的辩证唯物论正好经历了前二个阶段发展而来。所以无论是哪种唯物主义,都在辩证唯物主义之前,作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而言,肯定对维纳的这个观点要进行批判。

 

紧接着,他又说“信息就是信息”,在逻辑学上的表达即A=A,表面上看是什么也没说。但稍懂形式逻辑的人就会看出,这就是典型的逻辑学的四个最基本的定律之一,A=A就是同一律(law of Identity)。其他三个分别是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和因果律(law of causation)。而且,维纳还特别强调指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里的“物质”,维纳原文用的是matter。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物质的质能转换(mass-energy conversion)关系,即E=mc2. 该公式表明,能量由质量导出的论断,而两者可以互相取代,且不影响能量守恒定律,物理学的matter(物质)语境就来源于此。可是,我们的汉译本却把matter翻译为物质,这同样是翻译似乎没有经过辨析就贸然确定了,这是否算是谬之千里呢?Matter是纯物理学概念。物理学的matter对应的是mass和energy。Material在英文中也是物质的意思,是个哲学的概念,哲学的material对应的idea。维纳所言之信息则属物理学,而非哲学范畴。那么维纳所说的matter究竟该译为什么?

 

紧接着他又提到了“唯物论”,这个唯物论,他倒是用了哲学范畴的materialism,与之相对的则是唯心论idealism。显而易见,维纳说的“物质”(matter),和“唯物论”中的物质(material),属于二个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物理学范畴,后者是哲学范畴。千万不能搞混。苏联哲学家似乎没有搞清这一点儿,对控制论胡乱批判,这是不正确的。当然,有关信息的定义之类还有多种,我认为与哲学的关系不大,就不去一一罗列了。

 

另外,哲学所的闵家胤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二个词的是不对的,中国有好多重要的术语,尤其是哲学术语均采取拿来主义。近代以来,日本脱亚入欧,接受西学早于中国。但是日语却有没有完全放弃汉字而不用。同时,日本人还用这些汉字来翻译西学的著作。那么我们当年落后挨打,急于赶上。抛弃严复的要先研习西学原著的主张,看他翻译的《天演论》序中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那是什么精神。之后的学者没多做考虑就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将日语中汉字的学术译名拿来用了。它们根本没有经过辨析而与原意产生了扭曲。给中国学界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影响。例如,凡唯物者必正确,凡唯心者皆错误。在他看来,这个状况应纠正过来。根据他的考察认为,唯物主义应重新翻译为“物质主义”,而唯心主义则是“理念主义”他的理据是idealism来自柏拉图的“理念”(idea)。这样才符合materialism和idealism的本意。不过,这二个重要的哲学术语用了100多年,能否改过来,则需要时间的历练。如果逐个把哲学术语按照西方哲学的原意重新梳理一遍,哲学在中国就不存在了,因为就连“哲学”一词本身也是从日语那里拿来的。

 

张东荪的主张不同闵家胤的,他认为material应该与form相对,译为“质料”。而我则更倾向于张东荪的翻译,Information的本质恰恰是与material(质料)相对的form(形式)。这与我主张的邵雍-莱布尼茨-布尔纲领的形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当然,在康德哲学中也用到“质料”和“形式”,“……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sense)。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intuition)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phenomenon)。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material)。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form)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验地(transcendental)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不过,怀特海说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来看,康德哲学的“质料”与“形式”,似乎也未脱离“注脚说”。张东荪的“质料”与“形式”没有上下文。在他的书中,更注重的是中西方哲学的范畴比较和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251353.html

上一篇:红螺寺
下一篇:维纳《控制论》的术语辨析(中)
收藏 IP: 123.123.101.*| 热度|

13 郑永军 武夷山 史晓雷 刘炜 吴斌 杨正瓴 谢力 刘立 文端智 张珑 张忆文 王安良 张淑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