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勤司天,诚信修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yw

博文

《科研是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之补充

已有 3753 次阅读 2014-8-1 12: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日,写了《科研是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一短文,作一简单类比之描述(当然比喻并不完全恰当)。评论多有赞成者,但亦有反对乃至不屑者。因类比总可能产生歧义,故/此处再做一直白表达。近日,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在其序言中有一段文字,颇能表达我的心迹,故摘录如下:

“我当时在大学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我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费老的做法,具有比较高的要求,未必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个专业都能轻易做到。但是,他的这种观点是我所欣赏的。我始终认为科研是大学教师这个群体的一个标签。但我也完全不否认,对于个体而言,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对于所谓基础课教学者(比如英语),未必要有太高的科研要求(也可以有一点)。前一博文已表达这一意思。但是,我所认为者,大学教育绝非只有基础课教育,甚至不仅仅只是课堂教育。

大学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过程(虽然教材上的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是未知的,他必须通过探索才能变成已知),并且这种探索往往会突破具体教材的约束,甚至于引发对真正未知的探索。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探索未知的经验和较高的探索未知的水平(也就是科研的经历和水平)。并且,我们也不应该机械的认为大学教学的内容与教师科研的内容是完全独立的。实际上,以我个人的体会,知识体系存在有机的联系,大学所教与科学前沿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学习的追求,绝不仅仅只是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探索未知的习惯和培养思考分析的能力。这应该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是否从事科研工作)具备探索和创新潜力的保障。我认为,这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关键之处(因而我们现实中的一些大学应该改为职业技术学院,这绝无贬低的意思,而是为了更加名实相符)。

即便在科学网上,我们尚不能对此一观点达成共识。恰恰说明,我们的大学与理想的大学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于科研特别是科研精神的重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现实中,学校重视科研的做法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因为对科研精神的追求绝不是单纯对SCI和科研项目的追求。但是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当前未能完全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而否认科研作为大学基础的地位,而单纯认为大学可以有剥离科研的教学。当然,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另一个误区,即认为科研好教学就一定好,这显然也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并且很可能是个大笑话。

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大学教师群体(但不是每一个个体)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群体,在此基础上擅长教学者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任务,这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也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更具体一点,我认为作为教授的人,应该是科研和教学都过硬的人,能够在两个方面都承担起责任和领导。教学水平高而科研相对较弱(但具备了解科学前沿的能力)的人,则可以作为讲师或者高级讲师,承担基础课的教学,协助教授开展有关前沿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不擅长教学者,则主要专注于科研,协助教授指导研究生等。当然,这是很粗略的设想,具体问题当然要更复杂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4006-816378.html

上一篇:科研是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
下一篇:武昌简史
收藏 IP: 147.8.106.*| 热度|

2 关法春 charlesliy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