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的60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angimm 研究领域:活性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博文

好论文和好杂志

已有 9149 次阅读 2017-5-21 11:15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论文, 杂志

首先声明,本文探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论文和好杂志。那种牛顿爱因斯坦式的科研突破,孟德尔和麦克林托克的成果迟迟未被承认的个别情况,不在讨论范围内。其次,被科学共同体承认是“好”的标志。

这个话题在科学网上象祥林嫂的话一样被说过无数遍。为什么?对大家重要呗!为什么重要?因为和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乃至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说到底,论文和各种东西挂钩的评价体系使然。与之相对,企业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不同,所以他们较少或不关注论文和杂志(其实也不尽然,特别是高水平的企业科研),但他们有他们关注的东西:专利或技术诀窍,总之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东西。

从理论上讲,能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的论文是好论文,但这个目标常常不是一篇论文可以做到的,因此这样的单篇论文注定是凤毛麟角。论文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颖的常常是意外的发现,这种研究通常难以事先规划,或者说是“指东打西”的结果;另一种是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能预先规划,但也不是完全按步就班可以预期的(越容易预期的价值通常越小)。

这两类都可以出好文章(有人固执地认为某种更好,其实大可不必),也都有平庸的论文--比如所谓“新发现”“新技术”意义不大,甚至只是文字游戏式的“新意”;或者是系统研究中千疮百孔,缺乏关键性证据使结论难以服人。新颖结果具有普遍性的通常优于特殊性,当然二者兼顾更受认可(和我们发表博文受关注的情况类似);所谓的“系统研究”也有大有小,大的好的系统研究可以发顶级杂志,小的一般的只能去低些档次的杂志了。

好杂志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好论文发得多的杂志,如同好老师好学生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或者名校。当然这只是在谈关联性而不是原因。至于二者谁是因谁是果,抑或互为因果,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如同一所好学校里有个别水平不高的师生,好杂志也会有个别有问题和平庸的文章,有科学素养的人不应把对个体和对群体的评价混淆或者做不适当的比较。

好杂志是动态的,这在某些中文杂志上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有本杂志在1980年代及之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药学领域的旗舰杂志(当时很多人还没听说过什么SCI),后来大家觉得好的工作不发(舍不得发)中文期刊了,而这个杂志又迟迟没有进入SCI,因此地位也就日渐衰落。它现在或许仍是中国最高水平的药学杂志(之一?),但在业绩评价中却会被任何一份有IF的杂志“秒杀”,以至于中国某位知名药学研究者曾在公开场合抱怨:我在八十年代曾发了若干该杂志的文章,当时因为认可这个杂志的权威性才投稿的,哪知道后来业绩评价却不算数(或者评价很低),于是后来有好的工作结果只能去发SCI了。

既然好杂志可以变差,那么原来不算好的有可能变好,新杂志也可以追求跻身好杂志行列。追求办好杂志的一种表现就是努力去提高杂志的IF,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此过程中不应采用不择手段的行为,例如过度自引、几本“哥们儿”杂志彼此大量互引等(这样做被发现后会被“镇压”)。此外,杂志的有些行为虽未被追究,但却不免有取巧之嫌,例如多发综述等。

好杂志的核心在好文章,但关键问题在于杂志怎么吸引到这样的文章?如同做导师希望招好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得出色,出了名好学生会找上门;名气不大时,就要多主动出击,否则只能凑合过日子了。办杂志其实也差不多,近年来国内主办的IF一路走高的《Cell Research》的做法,从报道里看也没跑出这个圈。

好文章的基础当然是好的研究结果,但如何做好的工作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科研人员普遍会关心怎么把好结果“卖个好价钱”,因此会对好杂志更关注。这不仅是为了投稿时选刊的需要,更是因为好杂志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当然,科研做到了要引领方向的层次,就不能满足于不断追热点了。

最近我对如何办好杂志比以前更关注,是因为即将出任一本天然产物领域的新杂志的主编。开始出版商找到我,我一方面有点惶恐—不确定自己是否在本领域达到当主编的水准,以及是否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是对出版商有点疑虑—作为一家小出版商,他们想借此赚钱的动机是否特别强烈?如果要办成“predator”式的刊物,那我可不想助纣为虐。

令人欣慰的是,在对方初次联系之后的1-2个月里,我们经过多次沟通,最终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我的理念和建议,并通过协议约定了双方的责权范围,减轻乃至消除了我的疑虑。由于一些原因,杂志名称还未最后敲定,暂时无法公布,所以也无法在这里向国内同行寻求支持了。其实在杂志获得IF之前,我也不怎么指望来自中国作者的支持(这不是抱怨而是出于对现状的认知)。当然做事要一个好汉三个帮,开始阶段肯定需要熟悉的同行帮衬,特别是对SCI和IF不甚敏感或不太在乎的作者的支持。

前路漫漫,祝自己好运,也希望这本杂志能如愿成长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1056166.html

上一篇:从癌症研究的历史中学习(六):分子靶向药物时代的来临
下一篇:真正的广谱抗癌药在哪里?
收藏 IP: 111.197.156.*| 热度|

15 武夷山 黄仁勇 马军 刘克 梁建华 李毅伟 程宗明 吕喆 冯兆东 苏德辰 姚伟 zjzhaokeqin cly85 xlsd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