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的60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angimm 研究领域:活性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博文

面试中的诧异 精选

已有 10629 次阅读 2017-3-29 17:39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招聘, 研究生培养, 招生

面试在招生、招聘中几乎是必走的程序。研究生招生面试的时间大约每人15-20分钟,尽管我的同事中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认为时间太短,但这不是我和其他几个人能改变的。所以只能在自行组织的面试中,尽量做到充分交流和仔细考察。

我组里的招聘面试都会超过1小时,常常要花2小时甚至更长。有时不止一个人参加面试,为了控制时间可能一个人1.5小时就只能终止了。面试能看出不少问题,而这些情况用发表记录、毕业院校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是无法衡量的。有些简历中背景不错的应试者,在面试中的表现却让我感到意外。举几例说明:

1. 国内知名大学博士毕业的应聘者,虽然是有机化学背景但做过药化、并且在药化领域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我问TA是否能例举出药化领域的一些前沿热点或者概念?结果是尴尬的沉默。我试图打破沉默,问TA平时是否只关注和自己课题所做的某类分子有关的文献?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对此我也只能一声叹息,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2. 国内某知名研究所博士毕业、国外一流大学博士后,要看发表文章杂志的IF还是很可观的,数量也不少。我问你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工作是什么?TA举出一个,然后我问这里面你做了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结果答不上来。我又问这个课题当初文献里做到什么程度了?你是怎么考虑做这些工作的?结果只得到一些绕来绕去却文不对题的回答。

3. 国外某顶尖大学生化博士,课题是某种细菌中的转运蛋白。除了询问TA课题相关内容,我问如何看待近期研究活跃的quorum sensing (QS),而TA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最后没有录用TA,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不过TA这种知识结构还是挺让我诧异的。我没做过抗菌,只是作为看客知道有这回事;而TA就算说不出自己的看法,至少应该知道QS吧。

如果说前两个例子更多折射出国内博士培养中光拉车不看路的问题,那么第三个例子似乎可以让大家心里好受些,国外大学而且是顶尖大学似乎也一样有问题。当然,这可能主要与个人的努力不够有关(不好用做批判国内或国外博士教育的材料),但是导师缺乏督促学生学习和思考、关注学科前沿,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吧。从这点上来说,就算能在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教授,在培养学生方面还需要改进或者说更上心吧。

至于我自己培养学生,曾一再要求他们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和进展。至于效果嘛,坦率地说并不理想。除了有些自身就很努力的人(我不敢掠美,把他们用功说成是我督促的结果),不少学生表现出的惰性或者对学科前沿事不关己的态度,让我感到束手无策。我想如果他们毕业后不做科研也就罢了,要是继续走科研这条路,也许早晚会后悔当初的惰性。

中国的导师培养学生的人数普遍较多,所以无论成品率高低,总能有一些出色的,作为导师能培养出好学生的证明。不过其他学生要继续捧科研这个饭碗恐怕就有点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出身”很好的。

话说到这儿,觉得会不会有人批判我:你自己水平不怎么样,为啥对助手和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无论如何,我接受批判,但请轻拍,我怕疼!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1042424.html

上一篇:文章难发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107篇论文被撤事件:究竟该怎么反思?
收藏 IP: 218.241.251.*| 热度|

26 李东风 张家峰 王永晖 武夷山 姬扬 王林平 邵鹏 刘鹰翔 喻海良 李帮建 郭战胜 姚伯元 梁洪泽 章雨旭 蔡小宁 易雪梅 褚昭明 王德华 王茂清 李久煊 甘桢 kexuegzz biofans hanglin11 xlsd zhang311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