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范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ytc27

博文

不畏“雾霾”遮望眼,只需向前迈一步

已有 3038 次阅读 2015-3-1 23: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刷屏了我的朋友圈,作为一名研究细颗粒物清除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时间点开了链接完整的看完了视频。而朋友圈中大家对《穹顶之下》的讨论也从一开始的赞美和感动,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担忧,最后甚至出现了阴谋论式的全盘否定。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言滔滔、众口铄金。这些带有严重主观倾向的观点就像精神“雾霾”一样,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纠缠甚至满足于在朋友圈里对《穹顶之下》的评头论足,只有当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有所行动,向前迈出我们的一小步,才能不畏“雾霾”遮望眼,才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穹顶之下》是什么?

《穹顶之下》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认知会对它产生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它是柴静沉寂一年之后的复出之作,把它和柴静等同了起来,所以喜欢柴静的赞扬,不喜欢柴静的批评;有的人认为它是一部科普作品,所以之前对雾霾不太了解的获益匪浅,对雾霾熟悉的寻找其中的科学逻辑漏洞;有的人认为它是传媒演讲,所以总结了它的传播营销模式;有的人认为它另有所图,所以拼命挖掘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和阴谋博弈。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倒逼政府完善制度、唤醒民众主体意识的环保启蒙动员作品,其他的属性对于启蒙动员这一点来说,显得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二、《穹顶之下》有什么用?

《穹顶之下》应该起到什么效果?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第一诉求一定是希望能尽快地解决我们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果还有点公共理想的话,还希望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尽可能的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结果导向型的逻辑让我实现了对《穹顶之下》启蒙动员的认知。批评柴静本人、寻找作品结论的不严谨和漏洞,挖掘背后的利益博弈和阴谋论不会对作品可以带来的启蒙动员作用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任何帮助,只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网络聊天的谈资。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都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但当我们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对无关紧要局部的放大时,也就离真理越来越远了。更何况许多人对《穹顶之下》的基本认知都是不一样的,想通过争论来肯定或者否定它,都是毫无意义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研究雾霾背后的科学机理问题,工程师需要发明雾霾清除的先进技术,政府工作者需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排污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环保条例控制排污,而我们普通民众要做的是树立主体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

 

总而言之,《穹顶之下》能不能产生正能量,就看我们每个人能不能不再进行无谓的争论,在实际生活中行动起来,迈出我们的一小步,这时散去的不仅会是空气中的雾霾,还有我们精神世界里的雾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9948-871126.html

上一篇:努力和导师成为“黄金搭档”—发表第一篇SCI文章后的感想
下一篇:让“双创”回归理性
收藏 IP: 202.38.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