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7:总结与回顾 精选

已有 13161 次阅读 2013-3-13 16:1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多学、勤练、摸索、回顾


李:还有很多其他研究策略,有些是老生常谈,大家耳熟能详,不必再费舌;有些我的体会不深或有保留,比如,著名科学通才西蒙(Herbert Simon)认为,模式识别是解决问题最有力、或许最重要的机制。他还提倡所谓“旨法分析”(means-end analysis)。大家不妨看看他的有关著述。我想最后说两点。一是不要盲目地使用策略,二是要积极实践,摸索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我们谈了不少研究策略、原理和规则,广告之父奥格威(David Ogilvy)说得好: 
 规则是蠢人的教条,智者的向导。 
Rules are for the obedience of fools and the guidance of wise men.)具体地说,我认为,如何对待规则把人分成几类:笨蛋对规则不可理喻;庸者生搬硬套规则;凡人吃一堑、长一智,逐渐学会使用规则;行家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规则,顺理成章地按规则行事;天才与规则不谋而合地行事,创造性地运用规则。不要生搬硬套规律法则,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古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明朝著名文学家唐顺之在《董中峰文集序》中说:法寓于无法之中。佛祖也说:不管从哪里读到,不管是谁说的,即使是我说的,都不要相信,除非它与你的理智、你的常识相符一个逻辑悖论是:该不该相信佛祖的这句话呢?人生充满了这样的悖论。

教:佛祖会如何消解这个悖论呢?

李:凭什么要求佛祖遵守逻辑?佛已大彻大悟,所领悟的肯定远远高于俗界的逻辑。钱锺书说得好:“矛盾是智慧的代价。”(《写在人生边上·论快乐》)

教:那么,凡人该怎么消解这个悖论呢?

李:不必统一地消解。人生充满着悖论,仍然生生不息 (life goes on),“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这种悖论是线性逻辑思维产生的伪问题,不值得统一解决。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只要不患逻辑强迫症,不以病为常,自然能消解于无形。    
   最后,我想强调: 
做学问像学游泳,要勤练习、多摸索,在游泳中学游泳。 
不下水,学不会。别人再怎么教,也要勤练习、多琢磨才能学好。不能听人怎么说,就怎么做。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名作《日喻》。自己不练,别人说的方法好比天生的盲人对太阳的认识一样,贸然用之犹如北方人学潜水而溺死。人生和治学又像旅游,看游记和导游手册虽然有帮助,但不亲临其境,不会有真切的体会和趣味。所以既要向人多学,还得自己勤练。最关键、最本质的是:用心摸索哪些策略对自己最好,总结经验教训,琢磨方法策略,也就是岳飞的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适当读读这方面的著述,帮助自己理顺、弄清、提高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懵懵懂懂,没怎么想就在做。高水平者,不自觉地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不是真正有意识、仔细思考出来的,还不够好。自觉和不自觉迥然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明确,一个朦胧。明确就能用于指导,朦胧就会忘了用它。
   更明确地说, 
回顾反思是提高能力的良方。 
正如英谚所云:不回想者不会想(He thinks not well that thinks not again.) 事事回头看,见识步步高。丘吉尔说,能回顾得越远,就会前瞻得越远(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 每一次成功、失败或费力学到一个东西后,都应回顾反思所走之路,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将其上升到模式之类的东西。太多人屡屡错失这一升华认识、提高能力的大好时机前面说的保质增产之法以及学习方法中的掩卷而思,都与此一脉相通。上面所说的各种研究策略,我都是由回顾反思而明确和升华的。如果连“后见之明”都不追求,又怎么会有先见之明?反思回顾使我们的认识升华,视野开阔,看到的相关问题自然也就更多了。正像一首好诗会提供丰富的联想,使人浮想联翩,一个好问题或解法也能诱导出大量新问题,但这缺不得反思回顾。

学:您能不能推荐一些谈研究策略的书呢

李:很遗憾,这方面的书我看过一些,但值得推荐的少之又少。其中最为人知的是波利亚的三大名著《How to Solve It》、《Mathematic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Mathematical Discovery》,它们被分别译为《怎样解题》(我没有中译本,不知版本信息)、《数学与猜想》(科学出版社,2001)、《数学的发现》(科学出版社,2006)。波利亚的工作偏重于数学的研究策略,但其中有些相当普适。贝弗里奇(W. I. B.Beveridge)的《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也很值得一读。此书偏重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但所讨论的科研问题大都相当普适。谈科研的书籍不少,但真正有用的研究策略大都散见于书籍文献中,需要平时留心。我掌握的科研策略大多是靠摸索得到的,其中有些受到了启发。

 总结:科研乃求知之战


李:科研就是对无知作战。目的性和好奇心好比斗志和士气,科研工具与方法犹如武器,态势判断依赖于专业背景与渊博知识,教育和信心的培养正如军事训练。在这儿,成功的关键是战略(选题)正确,战术(研究策略)运用得当,战斗力(功底)强。制胜之法包括:不宜全线出击,而应重点突破,集中火力攻击重要并且防守薄弱处(慎重选题、全力攻坚);切割、分化敌人,各个击破(分而击之);正面攻坚受阻时,应迂回,攻击侧面或背部(另辟蹊径、重新描述、逆向思维);积极机动、迂回,打运动战(调整策略,有变化);一旦突破,就应长驱直入,抢占制高点(升华、推广、泛化);巩固新拿下的阵地,作为推进的据点(直观理解所得结果)。这些策略的运用,有赖于对态势的正确判断(深刻理解问题和方法)。新式武器要使用得法,选的放矢,不该乱用(不跟风从众)。新手实力不够,不该全线出击,而应重点突破(专注一心)。首先突破的突击先锋功勋显赫,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应得重赏;打扫清理战场没有毛发之功;后勤部队劳苦而仅有微功;欺软怕硬、趋时阿世、随波逐流者是盲流懦夫;临阵脱逃、谎报军情、贪人之功应军法处置。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69979.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4:增强记忆2
下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5:如何听讲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8 傅蕴德 Editage意得辑 刘桂秋 田云川 王府民 王海冰 刘福强 陈远川 蒋永华 曹裕波 杨正瓴 陆泽橼 唐久英 李宇斌 张海权 anran123 lmshspring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