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用户创造内容(UGC)或许可以破解开放获取(O.A.)迷局

已有 3931 次阅读 2010-11-15 11:30 |个人分类:论文专著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 博客, 开放获取, 数字出版, 学术出版

 
 
开放获取运动在学术出版领域已开展了近10年,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西方学术期刊的平均开放率一直在10%以下,各大商业学术出版巨头始终拒绝开放内容资源,学术期刊的订购反而价格一直上涨。我国的科技期刊由于所有权比较多样,而且相当比例的期刊由科协,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开放获取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即便如此,广大科研工作者获取数字化论文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几大商业数据库,比如万方,维普和知网。付费阅读依然是学术出版的主流;作为大学等科研机构,所谓的学术出版二次投资问题依然存在——不但支付研究经费和学者工资,还要花钱从出版商那里把自己学校学者写的文章买回来。
 
开放获取运动,从发展模式上将,遭遇了几个主要的瓶颈:第一,就是与商业出版商的根本利益冲突。出版商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出售版权,开放获取等于是让商人白送自己的商品。尽管出现了金色开放获取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但开放获取下,如何平衡出版商来自版权的商业利益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第二,新平台的内容匮乏。无论是由研究机构主导的eprints平台,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知识平台,还是由商业出版商主导的不完全开放获取平台 (往往是过刊内容或预览内容),都存在内容匮乏的缺陷。由于版权保护,最新的,最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往往还是发表于商业收费平台,而非开放获取平台。第三,着力于政策施压而非商业创新。美国与欧盟政府都在研究迫使商业出版商开放内容的法案。比如说,由国家科研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也就是公共投资的项目,其研究成果必须对公共开放,等等。但是,正如前所述,开放获取触动了商业出版商的核心利益。这一博弈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些年来,随着aixve等网络预印本平台的兴起,以及学术博客的流行,学术出版中的用户参与和用户创造内容模式蔚然成风。国内的科学网,科技论文在线,奇迹文库等也在尝试这种新型的学术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可以从内容源上解决目前开放获取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换言之,用户创造内容的版权并不属于任何出版商,只属于创造者个人。而作为学者,总是想尽可能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学术理念与成果,版税收入往往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这一版权关系的转换,辅之以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等新型的版权管理方案,可能对传统学术出版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另外,随着学术博客,尤其是学术微博的普及,人们传播交流学术思想的途径也将发生巨变。正式学术文章和学术出版物能否继续统治学术传播还是一个疑问。如果人类传播知识的方式向着更快捷,更简短,更讲究效率的模式转换,由传统学术出版和正规学术出版物所主导的传播体系将发生改变,届时,开放获取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383915.html

上一篇:3Q大战对数字出版的启示
下一篇:2010年最让人失望的14部西方电影
收藏 IP: .*| 热度|

1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