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名利)

已有 1737 次阅读 2016-3-28 22:35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全部の系列]

       今天下午读了一篇博客文章*,在下面留了评论。刚才准备写这封邮件的时候,又去猫了一眼,博主居然单发了一篇博文予以回答*,可能是之前的评论捅到痛处了。在我看来,名利只是一种表象或轮廓,而不是本质的东西。比如说李嘉诚,我们可以说他“功成名就”,或是“得到了名利”,但很难说“追求名利”是他的原动力。李嘉诚早年丧父,随母亲寄居到娘舅家,先到茶馆跑堂一年,后又到娘舅家的钟表店做事。由于专研好学、腿脚勤快,18岁就当上了分店的总经理。这其中,“寄人篱下”的窘迫境遇可能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继续干下去,而是离开了钟表店,到五金店去推销铁桶。
       我有一个“理论”,凡是做容器类的生意,早晚会发财。铁桶就是用铁皮做的桶,通常用于盛水。这是一种容器。李在推销铁桶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件事,铁桶这种东西,经久耐用,漏了还能修补,市场潜力不是很大。在此过程中,当地出现了塑胶桶。经过思考和分析,他认定塑胶桶比铁桶更有前景,于是就进入了塑胶行业。他自己到郊区成立了一家小工厂,生产塑胶产品。很长时期内,他生产塑胶花,做到当地“塑胶花之王”。他成立工厂的时候,需要租用厂房。有段时间他意识到,出租厂房是一项稳赚的生意,而塑胶花市场也不大好做了,于是就找机会转向了地产。据信,李嘉诚真正发家时,已经49岁了,就是靠做地产(这就回到了做容器的路线上)。
       李嘉诚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就是在努力和回报之间建立了正反馈,这是很关键的。李嘉诚做塑胶花的时候,特别注重改进技术,还亲自跑到国外当工人偷学技术,就是为了做出真正的好产品,以质量取胜。另一方面,当地似乎也流行着“出人头地”的价值观,这是应当特别珍视的。我认为竞争的环境和好胜的性格,迫使他做出积极的反应,最终以名利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当然,也不排除或然性的成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65629.html

上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贯彻)
下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论组合)
收藏 IP: 113.24.103.*| 热度|

2 徐令予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