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关于无差别杀人案,人们在害怕什么?

已有 7422 次阅读 2019-8-26 11: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ME按:几乎每起无差别杀人案件发生之后,都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愤慨和恐惧。愤慨的是犯人滥杀无辜的疯狂,恐惧的是案件有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无差别杀人事件真的不能预防吗?

  2008年6月8日,日本东京的“宅之天堂”秋叶原依然人声鼎沸,花花绿绿的招牌展示着城市特有的美学情趣。中午11点40分,秋叶原的人流量逐渐增多,这天和平常一样,是平静而自然。但谁也不曾想到,魔鬼已经悄悄来临。

  12点半,一辆货车沿着中央通,无视交通信号灯冲向人行道,撞倒、碾轧了五名行人。巨大的声响吸引了周围的行人,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人们开始试图上前救助伤者,司机也下了车冲向被撞倒的行人。

  

  然而,这名肇事的司机冲过去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杀人。他一边狂叫一边手持刀具刺向被撞倒的行人和试图救助伤员的群众。

  五分钟后,警方赶来将肇事司机加藤智大拘捕。这次的秋叶原杀人事件共造成7死10伤,受害者人数是平成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发生的无差别杀人案件之最,秋叶原案件也让无差别杀人这个名词广为人知。

  

  有意思的是,在作案前加藤智大就曾在手提电话留言板上作出了犯罪预告。

  而这一信息被警方公开后,在网络上竟出现了大批的犯罪预告。短短18天警方就拘捕了12人,但这些犯罪预告纯属匿名恶搞。

  无差别杀人犯罪,是指并无犯罪组织依托的行为人,出于较为明显的社会不满情绪,针对不特定的被害对象,采取具有较大杀伤力的手段,肆意杀害无辜他人,造成一定社会惊恐的刑事违法行为。实际上,秋叶原案并非无差别杀人的首例,无差别杀人一直都是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

  

  图片来源:livedoor.blogimg.jp

  即使在我国,也出现过许多耸人听闻的无差别杀人事件。比如80年代发生的姚锦云冲撞金水桥案件:1982年,出租车司机姚锦云因不满上级的处罚,于天安门附近强闯交警哨卡,冲过天安门广场最后撞向金水桥,造成5死19伤的特大伤亡事件。

  后来随着某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无差别杀人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比如南京王建强驾车行凶、成都张云良汽车纵火、惠州李国清驾车行凶、天津张义民驾车行凶以及今年的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等。

  而近期的南昌红谷滩事件则更是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关注,但部分讨论都朝着加害者和遇害人性别不同的方向略有跑偏,并未关注到人分性别但人命不分性别这一基本常识。

  

  1982年,姚锦云天安门广场撞人事件案发现场

  这些耸人听闻的无差别杀人事件无疑是对社会安全的巨大打击,几乎所有人都有着对于无差别杀人的深深恐惧。这种恐惧相比对于其他犯罪的恐惧,要强烈得多。几乎每次无差别杀人案件发生之后,都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愤慨和恐惧,由此再演化成对公共安全部门的谩骂的对社会治安的反思等行为。

  无差别杀人案件之所以能引起公众的强烈的情绪波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差别杀人事件是难以预防的。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有句名言: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公众的恐惧,便是来自于无法对这类事件作出预防的未知的恐惧。在绝大部分公众的心里,杀人往往是需要原因的:一个人要杀另一个,不外乎情杀仇杀财杀,但无差别杀人事件似乎打破了这一铁律,一个人要杀另一个人,似乎根本不需要理由。这就导致了是否被无差别事件波及到成为了一个概率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中招。

  以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为例,罪犯加藤智大身穿白衣,头发高高扬起,带着圆框眼镜,绝不是一副消极堕落的装扮,如果不是这次的杀人事件,加藤智大完全可以被当成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工薪族,一个亲和的隔壁大叔,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但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完全不能分辨,刚刚和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裤兜里面有没有塞着一把匕首时刻准备转身朝着你的脖子来一刀。

  

  加藤智大

  那无差别杀人事件真的不能预防吗?对于个人来说,无差别杀人的确是很难甚至不能预防的。作为单独的个体,能想到的预防措施,也许就是求神拜佛希望这档子事情永远不要落在自己头上,以此来求个心安。实际上,无差别杀人事件在我国刑事案件中的占比是极少的,因为无差别杀人事件死亡的人数远低于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与其害怕无差别杀人事件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如过马路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身旁的汽车。

  此外,面对身旁突然发生的行凶事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可奈何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罪犯大多并非临时起意,相反的,他们往往是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进入公共场所实施伤害行为的,而且很多案例表明了这些人也比较喜欢利用交通工具来行凶。再从动机上来说,无差别杀人的罪犯往往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且对报复社会心理极强,目的就在于制造尽可能大的伤亡,手段残忍且果断干脆。罪犯的这些准备,对于一个普通的个人来说,是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制止的,因此并不建议普通人在面对类似的案件时只凭着一身正气上去对凶犯进行制止。

  

  但从公众对于无差别杀人犯罪恐惧的原因中,我们却可以找到预防无差别杀人的途径。我们试图从身边的人中找出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却无法有效地识别,我们因此而感到害怕,我们害怕的是罪犯和正常人似乎拥有一样的特征。但这种想法的前提是,我们默认了罪犯是有别于我们的,因此才会希望在罪犯露出爪牙之前将其制服。但实际上,那些罪犯在犯罪之前,和我们并无不同。我们担心身旁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罪犯,但实际上现实的确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理论上都是犯罪的预备军。

  罪犯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是社会环境造就了犯罪和罪犯,如果我们经历了那些罪犯所经历的,大概率我们也会成为下一个加藤智大。加藤智大在秋叶原行凶之前,就有很多异常的表现(这种特征难以在事前被受害者所感知),而且明显地生活并不如意:加藤智大在手提电话留言板留下自己可能6月中旬会被公司开除等留言,之后数日继续留言吐苦,怨叹认识不到朋友、交不到女友,但遭到一些网友的嘲笑谩骂,继而引发了激烈的网上争吵。

  之后加藤智大的制服失踪,被加藤智大认为是公司已经辞退他的意思,这成了点燃炸药桶的引火线。那如果加藤的留言得到的是善意的安慰,又会怎样?

  无差别犯罪的罪犯绝大多数都怀有对社会强烈的报复心,这种报复心则来自无法达成目标而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状态,即他人认可的缺失和社会环境长期压抑而导致的自我认知的失调。任何一个犯罪的发生,其实都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所有人的失败。从这个层面来说,个人预防无差别杀人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多给这个世界一点善意了。

  *参考资料

  张凯. 无差别杀人的犯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5:

  张小虎. 我国无差别杀人犯罪的现实状况与理论分析[J].江海学刊,2011 (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95262.html

上一篇:患上无从治疗的罕见病,三年不进食只靠“吸”营养液存活
下一篇:为什么人类是46条染色体,猩猩却有48条?
收藏 IP: 121.32.145.*|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