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已有 12668 次阅读 2020-5-8 11:1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一、什么是形象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是不可预期和无从有意调控的心理现象和思维现象;直觉是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认识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和深层状态的意识活动和思维形式。

1. 形象思维的特征

1)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2)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形象思维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3)粗略性: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4)想象性: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2. 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

1)模仿法: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2)想像法: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3)组合法: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4)移植法: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二、形象思维对科学方法的影响

对于科学方法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的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s)。它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科学性的、在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之为广义的科学方法。二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the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主要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即狭义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分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横向科学方法等(功能模拟法,黑箱法等)。

1. 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直觉可以让我们在直接的实验观察时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观察或者记录的现象,进而从这一点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而灵感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实验设计不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天才的灵感。比如,卡文迪许就是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了一个精密扭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但两百多年来,经过许多人的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精度仍是最差,这也说明灵感对于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可感知的认识基础。

2. 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比较法中,利用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很快、很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卢瑟福采用太阳系环绕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并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分析法中,形象思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年居里夫人在对于铀盐的放射现象有极大兴趣,但通过仪器检测却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为此他们经过数次精确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在铀盐中存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未知元素。这样的发现完全凭借居里夫人对于化学元素的直觉,因为一般人肯定会把这百分之零点几看作是仪器误差,而不会想成是有未知元素存在。由此可见,直觉在分析法中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 从构造科学理论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不顾逻辑上的束缚,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独特的渠道。比如模型法,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被模拟的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果不是直觉或者灵感等形象思维,人们很可能会在思维上深陷于过去的传统思维,而无法对于新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提出DNA的结构时,最初提出的是三双螺旋结构,但与实验室是背道而驰,突然沃森想到自然界中生物体都有成对的现象,于是想到DNA结构应该是双螺旋结构,最后经过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的直觉和灵感往往可以把已有的知识于新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沟通认识的渠道,跨越或洞穿复杂现象的逻辑阻隔。

4. 从横向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同样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黑箱方法,它是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研究黑箱功能和特征,探究其构造和机理的方法。就像你到市场上去买西瓜,在不切开西瓜的前提下,你只能通过西瓜皮的色泽,手感,或者敲敲西瓜听取声音来辨别西瓜内部的质量如何。这个不仅需要以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直觉。在科学研究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人们的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最初都是有直觉和灵感所触发的,但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很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没有直觉等形象思维的产生,科学家往往容易在原来的科学范式中思考问题。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何不同?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它们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形象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而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不是能用具体的事物可以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理解。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地方不同。左半脑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推理思维、数学运算,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脑更长于非语言、非数学、非逻辑的空间关系,即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做梦,梦通常是非语言、非逻辑、情感化、形象化的,这正是右半脑的特征。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时,这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左半脑。所以两者在形成的地方是不同的。

3.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创造性上存在差异。人们惊奇的发现,右半脑的许多特殊形式,如无意识、非逻辑等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4. 形象思维具有非逻辑性,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而抽象思维是要按一定的规律,逻辑来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概念,然后再运用新的认识、概念继续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达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形成对现实的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因此抽象思维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而这正是它与形象思维所不同的。

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精确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它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而抽象思维不同,它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通常用于问题的定量分析。而且,形象思维有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逻辑思维来纠正或者检验形象思维的正确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其能,能以理性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成功大都靠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

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家霍金森(GerardP.Hodgkinson)报告了一个直觉救命的真实案例: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正在赛道上驾车狂奔,过急弯时,他突然间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动作—猛踩刹车。刹车的冲动远远超过了他赢比赛的冲动。事后他才明白,有几辆车堵死了他转弯后的赛道,这一脚刹车救了自己的命。事后,心理学家借助录像资料帮助他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心理过程,他才醒悟:当时自己瞬间感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观众本该欢呼但没有欢呼,本该注视他,却惊愕地注视前方。他的无意识感受到了这个异象,并迅速采取了正确行动。

科学家对某些突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说就属于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直觉思维的发生与灵感密切相关。

青年数学家阿普顿,刚到爱迪生的研究所工作时,爱迪生想考考他的能力,于是给了他一只实验用的灯泡,叫他计算灯泡的容积。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回来检查,发现阿普顿仍然忙着测量和计算。爱迪生说:“要是我,就往灯泡里灌水,将水倒入量杯,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毫无疑问,身为数学家的阿普顿,他的计算才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是令人钦佩的,然而,这个问题表明,他所缺少的恰恰是象爱迪生那样的直觉思维能力。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谈到“J”粒子的发现时写到:“1972年,我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的而又比较重的粒子,然而理论上并没有预言这些粒子的存在。我直观上感到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较重的发光的粒子(简称重光子)也一定比质子轻。”这就是直觉。正是在这种直觉的驱使下丁肇中决定研究重光子,终于发现了“J”粒子,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铀射线的过程中,凭直觉感到,铀射线是一种原子的特性,除铀外,还会有别的物质也具有这种特性。想到了立刻就做!她马上扔下对铀的研究,决定检查所有已知的化学物质,不久就发现另外一种物质—铣也能自发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居里夫人提议把这种特性叫做放射性,铀和铣这些有这种特性的元素就叫做放射性元素。这种放射性使居里夫人着了迷,她检查全部的已知元素,发现只有铀和铣有放射性。她又开始测量矿物的放射性,突然她在一种不含铀和铣的矿物中测量到了新的放射性,而且这种放射性比铀和铣的放射性要强得多。凭直觉,她大胆地假定:这些矿物中一定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它是今日还不知道的一种化学元素。有一天,她用一种勉强克制着的激动的声音对布罗妮雅说:“你知道,我不能解释的那种辐射,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元素产生的……这种元素一定存在,只要去找出来就行了!我确信它存在!我对一些物理学家谈到过,他们都以为是试验的错误,并且劝我们谨慎。但是我深信我没有弄错。”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居里夫人终于和她丈夫一起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还以她出色的工作,两次荣获诺贝尔奖。

据说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有过这样的观点:做小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理性,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例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决定职业发展方向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以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所谓随意,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跟着感觉走。

五、直觉是如何产生的?

尽管直觉的产生极为突然,然而其生成决非偶然。直觉的生成有其极为复杂的原因与条件。

首先,一定直觉的生成必须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相关知识”既包括有关的经验知识,又包括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的积累”,是指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和莺复认知而积淀并存贮于大脑皮层上,生成为深层的下意识并形成相应的经验认知模块或有关学科专业认知模块。所谓“认知模块”,是指一定的认知运作程序、经验知识或学科知识组合方式。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正说明一定的认知模块在人们日常思维和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其次,直觉的生成有其内在的机制。这里所说的“内在的机制”,是指主体在问题的激发下,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进而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甚至是长时间的思索或考察;然而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处于极度的困惑状态。再者,直觉的生成须有一种特定的情境:主体或者处于特定的场景之中,或者观察到特定的现象,或者在突发性的压力下,或者是主体思维愤悱状态的暂时“缓冲”,进而,使思维出现了突发性的脉动,直觉出现了,随之,思如泉涌。

直觉的生成有其不同的境界:一是灵感,即主体在瞬间突然捕捉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还不够清晰;二是顿悟,亦称恍然大悟,即主体突然间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或者对问题的关键的把握;三是直观,即主体在瞬间突然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达到了整体性的了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2161.html

上一篇:[转载]臧艳雨: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逻辑
下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一个关于黑石屋的传说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8 郑永军 杨正瓴 吴斌 陈志飞 陈宁 文端智 康建 孟利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