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一个关于黑石屋的传说

已有 2471 次阅读 2020-5-8 14:3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黑石屋, 做学问

由于写作《中华疫病学源流》,涉及到:(1)“远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2)“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我需要理解远古、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在创造那个各具特色的不同疫病学所具备的思维特质。

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看到了臧艳雨博士2010年于中山大学逻辑所的博士论文《原始思维的逻辑以阿赞德逻辑为例》。当然是获益匪浅,然而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的论文致谢,即“一个关于黑石屋的传说”。在文中,读到一位博士生对做学问的深情向往,于是忍不住搜索她博士毕业后近10年的成就,希望了解她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初心”?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她关于做学问的进一步证据,也许她进入了另外的领域。下面的她的“后记”,即“致谢”:

1  “一个关于黑石屋的传说”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结缘于中山大学逻辑所。

初来康乐园,走在生机盎然的明媚小路上,看到树木掩映下的幽深小屋,古朴而不失雅致。有同学即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黑石屋。

黑石屋的名字令我突然想起东方不败的黑木崖,神秘而至高。他又说:据说这是中大规格最高的“宾馆”,规格高不在于它的价位或星级,而在于它专为贵宾所用,那些作出重大贡献或取得重大成就的尊贵的客人,才能入住于此。鞠实儿老师的学生,刘虎,全国百优博士论文的获得者,刚从匹兹堡大学归来时,就暂住于此。

简短的几句介绍令我顿生敬畏,冲口而出:要是有一天,我的学术能够做到入住于此的资格,也就此生足矣。一时,这句话在同学们中成为亦庄亦谐的玩笑,说某某的理想是黑石屋。

日子悠忽而逝,在忙碌中从指尖无声无息地滑过,似乎不留一丝痕迹。那个黑石屋的故事仍然在继续,它的大门依然神秘的虚掩,以自己特有的魅力魅惑着世人,不断的有客人进出,似乎很容易,似乎又很难。一同入学的师兄文学峰也成为它的临者,而我,那个黑石屋的梦想似乎依然遥远。

论文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几载的努力在羞羞答答中接受检阅,诚惶诚恐。而我深知,它离黑石屋还有很远。此时的总结不是终结,而是对曾经的日子给出承担,对后续的路程做出承诺。

随时光流转的,不只是日升日落,花荣花谢,还有时光中的故事,在这故事中,呈现出一序列的名字。正是这名字,在我生命中永远铭刻。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鞠实儿先生,我的每一次进步,点点滴滴,无不得益于您的谆谆教诲,从做人到做学问,或温情鼓励或严厉批评。您在学术上的无尽追求,求真求实,在做事上的严谨细致,尽善尽美,您的胆识与魄力,无畏与执着,无不给我莫大的浸染。

本文的起因得益于鞠实儿先生对阿赞德人逻辑的关注以及对逻辑与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而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鞠实儿先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关注,也正是他主持的一系列讨论班,促成了本文的最终完成。同时感谢讨论班的成员,曾昭式、张家文、黄伟明、何杨、查飞等人。

感谢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布鲁尔先生,埃克塞特大学的皮克林先生,利兹大学的弗兰切先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皮克林先生最早向我推荐了布鲁尔先生关于逻辑的相关著作,使我得以进入这一富有洞见的领域;而在阅读布鲁尔先生的相关著作的过程中,布鲁尔先生给我提供了耐心细致的建议和富有成效的讨论;在探及关于阿赞德逻辑的争论中,弗兰切先生热情洋溢的为本文提供了其文章的电子版和部分复印版,千里迢迢的寄了过来。

感谢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这方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受到了严谨的训练,风雨兼程中与您永在:有幸聆听于鞠实几老师,梁庆寅老师,熊明辉老师,赵希顺老师,朱菁老师,李小五老师,熊卫老师,任远老师,周振忠老师,刘虎老师的精彩课程,有幸得益于赖永红老师,李燕燕老师,刘惠兴老师的温情关照,有幸相识于王莹莹师姐,高东平师姐,文学峰师兄,刘冬宁师兄,沈榆平师兄,陈勇涛师兄,谢耘同学,金继伟同学,马耀基同学,吴晓静师妹,陈彦瑾师妹,唐丽萍师妹,和逻辑所所有的同学们,一路走来,相扶相携。

感谢人类学系龚佩华老师,王建新老师,刘志扬老师,您对本文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和中肯的建议;感谢历史学系程美宝老师,刘志伟老师,在“历史人类学暑期高级讲习班”上得到您的真切帮助;感谢历史学系桑兵老师,您在逻辑所所作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讲座给本文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们,在这过去的岁月中,是你们给了我莫大的温情鼓励与默默支持,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使我总是充满信心。

感谢小范先生,你的灿烂笑容明媚如花,让我朝向生活的阳光,永不懈怠。

感谢我的师母钟稚鸥女士,您以温情鼓励我,让我明白执着与坚持。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宽容,撑起我自由飞扬的翅膀,无论我飞有多远,飞不出您默默注视的眼光,这眼光,给我无所畏惧的力量。

感谢小妹和她的先生,这许久以来对父母默默的照顾,承担了我这长女本应承担的责任。

康乐园里故事荏苒,陈寅恪故居里是肃穆静默的人群,怀士堂里是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山像下是注目瞻仰的面庞。而在文科楼里,哲学家的思想正在酝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批批的中大学子正在践行着这十字箴言,黑石屋的传说依然继续,梦仍在,心已飞,而路延伸。

最后,以此文献给李女士,尽管您也许永远看不到;以此文献给苏女士,对您,道与知无关;以此文献给自己,为这难忘的经历。

            臧艳雨于2010年5月20日

2  “中山大学黑石屋的传奇

读完她的“致谢”,我自然想了解一下“黑石屋”,于是搜索到“中山大学黑石屋的传奇”这篇文字:

2.1  孙中山谈话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视察岭南大学,并在怀士堂对全校师生作演说,希望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之后,孙中山到黑石屋与岭南大学师生谈话时,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在岭南大学与外籍教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谈话(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英国一贯地对中国怀有敌意。香港政府若要对中国采取某些友善措施,唐宁街就要起而反对。

在十年内将要爆发的世界大战之中,印度将和中国、俄国、德国、阿富汗波斯、美洲和非洲的黑人联合起来,为自由独立而进行伟大的斗争。现在,中国人和俄国人是十分亲密的,俄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中国将从德国取得她所需要的技术上的援助,然后转过手来再帮助印度。在这次战争中,受迫害者和迫害虐待者(即,英国及其自治领地和“经常屈从于英国外交政策”的美国)之间,在数量上将会是悬殊的。至于日本将会参加那一方面,(孙中山并未明确指出)。

孙向周围的美国人提问:如果十六或十八艘外国兵舰驶入纽约港口恫吓镇慑这座城市,并且干涉她的内政,你们又将作何感想?

孙警告说:中国人民有着深沉绵长的记忆,你们不可能一下子洗刷自己的恶言秽行!

有人问:外国政府如何了解中国的真正需要。

孙回答说:可以问我!我想中国之所想!看一看人民群众对我的欢迎吧!他们明白,我是他们的真正的领袖。这就是英国政府下了如此大的决心来压服我的原因所在。

[美]韦慕廷著、杨慎之译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  宋庆龄避难 

宋庆龄在陈炯明叛变期间曾来过岭南大学。1922年6月18日,宋庆龄化装秘密进来,住在岭南大学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职)好友钟荣光寓所黑石屋内,次日从此地赴香港。

宋庆龄在粤秀楼脱险后,16日晚住在长洲要塞司令马伯麟在广州市内的同福里家中,17日晚在沙面水厂工头李国斌处,18日上午乘钟荣光派去接她的电船到了岭南大学,接着到黄埔长洲要塞司令部里设的大总统行营会见孙中山后返回岭南大学钟荣光家住宿,19日由孙中山的美籍顾问那文护送到香港。宋庆龄在《广州脱险》一文中曾写道:“我逃到沙面”“我与卫兵才到岭南,住友人家。”

关于宋庆龄在此次事件中小产的事有许多传说,《中山大学一平房》的作者确指在马应彪招待室流产。何香凝在《我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我带好了口令第二天再找,最后才打听到孙夫人在她同学的家里暂住,我在岭南大学一所小房子里找到她,孙夫人在途中小产了。”廖梦醒在《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的悼念文章中说:“由于紧张和劳累,到岭南大学钟荣光家她就流产了。”确指在钟荣光家流产的。但自始至终护送宋庆龄脱险的马湘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未谈及此事。1980年,据孙中山副官张猛先生说是在香港流产的。宋庆龄在香港逗留约一星期才返上海极有可能在港期间流产。

据广东省《中山文史》第35辑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余齐昭 《孙中山文史考补》

3  关于钟荣光及其黑石屋

从《百度》了解到:

钟荣光(1866-1942),字惺可,广东中山人。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1894年中举人,以擅长八股文闻名于时,后入兴中会,创办《博闻报》、《可报》等报刊宣传革命,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899年受聘为美国教会学校--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汉文教习。后出任岭南学堂教务长、岭南大学董事会主席,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主管岭大期间,创办岭南农科大学、岭南工学院、商学院、孙逸仙医学院。1942年在香港病逝。

黑石屋(BLACK STONE HOUSE)位于中山大学康乐园中,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为原岭南大学时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古朴不失雅致,是岭南风格与西洋建筑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

1914年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Black Stone)夫人出资为当时担任岭南学堂(后为岭南大学)教务长钟荣光先生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后为纪念捐建者,称之为黑石屋。现主要用于学校接待贵宾之用。 

黑石屋为美国黑石夫人所捐,曾经是钟荣光之住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2198.html

上一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下一篇:湖北中医药大学成立“疫病研究所”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