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赵洪钧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主张

已有 2240 次阅读 2019-11-7 10:4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学, 继承发扬, 中西医结合 |文章来源:转载

毛泽东主席说: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近代中医第一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我同意毛主席和恽先生的看法,认为无论继承还是发扬中医,都要提倡中西医结合。

但是,近来中医界未能正视这一点。

所以,中医界应该迅速摆脱一个明显的悖论:承认发扬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却要回避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是中西医兼授的,却认为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于是教学过程中互不相谋;中医医院无不中西医兼用,却不提倡随时有机地取长补短;中医科研引进了几乎全部西医科研理论和手段,也不主张自觉地融会贯通。换言之,只有承认现行中医教育实质上就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的中医医院就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中医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科研机构,才能不自相矛盾,讨论一切问题才能名正言顺。

长期不能正视这一点,就是长期自我限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服务对象,就要去找西医和那些中西医结合单位。

这样看问题,不等于说目前的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不必再挂中医牌子。继承并发扬中医,怎么能不挂中医牌子呢?况且,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医,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中医,都以这些单位和其中的人为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就只有书本上的中医了。

我认为,只有这样看问题,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医行业和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中医机构才能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继承和发扬才能保持活力。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学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学。先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医生们更要中西医结合地治病。掌握的西医手段越多,越能发挥中医之长。否则,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就会日趋萎缩,中医阵地越来越小。

当然,也要系统继承中医,也要学经典。为了便于学生继承,先生们有责任先把经典和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好。研究经典不是为了证明经典完美无缺,或者让学生全盘继承,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吃透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真正吃透中医,西医水平再高也不能在发扬中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所以,经典研究,要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全部有关概念,特别是重要概念弄清楚。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理顺。即概念清晰而统一,理论更加完善而简洁。这就是要整理中医的“理”和“法”。做完这一步,中医的技术——“方”和“药”等,才能在中医体系内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整理得好,学习中医的人,就会省去很多力气。我认为,经典研究,也必须中西医结合。

我探索中医经典、历代名著——亦即中医基本理论30多年,致力于临床方面的中西医结合也有30多年。一向主张:中医的长处要认识够,中医的缺点要认识透。

总地来说,中医的长处是:注重整体调整,长于辨证论治和几千年来无数人进行的直接人体实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单味生药和复方知识。

中医的短处是:自然哲学性的基本理论,没有实验科学基础;注重临床,缺乏预防手段;解剖知识发育不全,短于外科。

如果教材编得好、先生教得好、学生学得好,5~6年制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的西医知识不低于西医专科,并且,在校期间就能把二者初步结合在一起。

继承和发扬中医还不仅仅需要中西医结合,一切当代科学技术和中外传统文化,都是医学家需要了解的。人文学科的素养,也很重要。医家应该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道德修养和社会经验,对医家之重要,更是不言而喻。

  此外,我认为,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最好有在县和县以下(包括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两三年的经历。那样,就会对国民卫生保健现状,有更真切的了解。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会更切实地理解,为什么继承和发扬中医,必须中西医结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5213.html

上一篇:[转载]赵洪钧:气血与气血辨证的研究——气血概念的现代理解
下一篇:李明远教授关于“人体能量系统”的构想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