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新疆自然概况--新疆气象手册(12)第1篇第3章

已有 4821 次阅读 2019-12-23 16:07 |个人分类:新疆气象手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疆自然概况--新疆气象手册(12)第1篇第3

 20191223

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11 地理位置

中国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面距海遥远。东距太平洋25004000km,西至大西洋60007500km,北距北冰洋28004500km,南到印度洋17003400km。因为远离水汽最主要源地,使新疆成为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位居东经73°2041″96°25′,北纬34°15′49°10′45″。它的西面、北面和东北面分别与吉尔吉斯、土库曼、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相邻;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国接壤;东面与甘肃省相接,经河西走廊通往中国中、东部;东南与青海省毗邻;南部以昆仑山脉与西藏自治区为界。全区面积166.49×104km2,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行政省区。

12 地貌总体轮廓

所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又称地形。根据大的地貌轮廓、构造特征及沉积物的特征,新疆境内从北向南可分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和西部山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尔金山组成的昆仑山系等五大地貌单元,构成“三山夹两盆”的总体轮廓。高山环抱的地形结构对干旱环境的形成又进一步产生深刻影响。自山麓至盆地中心,规律地分布着倾斜洪积冲积扇及洪积冲积平原,盆地中心为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其上的疏松沉积物经风力蚀积而成大片沙漠。(见第---彩页---图)

13 地貌组成单元

131 阿尔泰山地。

这是一条自西北走向东南的山脉,平均山脊线海拔不到3000m,最高的友谊峰海拔4373m。这块山地受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清晰的断崖并有地堑性的山间盆地镶嵌于低山区内,如春古尔、可可托海、青河以及东南部其它盆地。这些盆地规模不大,面积都不足500km2。山地海拔多为20003000m4000m以上的高峰不多。在高山带,有小型的现代冰川。

132 准噶尔盆地及其西部山地。

总面积约38×104km2,其中盆地面积约18×104km2(含戈壁约7.2×104km2)。盆地西端有若干山口和额尔齐斯河谷,中部是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的面积近5×104km2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盆地由东向西倾斜,呈不等边三角形形状,平均海拔500m左右。

133 天山山地。

天山山脉东西横贯新疆中部,将新疆分隔成南、北疆两大部分,山脊线海拔4000m以上,一般高度在40005000m之间,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55m。雪线高度,北坡为35003800m,南坡为40004200m。北坡较陡,有许多河流穿过,形成很深的峡谷。著名的风景胜地天池,位于博格达峰下的西北坡,为一狭长的堰塞湖,湖面海拔为1940m。新疆的天山山系,可分为数十个山段,夹有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如昭苏特克斯盆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乌什盆地、拜城盆地、焉耆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等等。其中,吐鲁番盆地中有低于海平面154m的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

134 塔里木盆地。

位于天山与昆仑山系之间,面积53×104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是面积为33×104km2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形态,大多为新月形流动沙丘。盆地平均海拔约1000m左右,西高东低。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经盆地。盆地的北、西、南三面环山,只是东部形成个“喇叭口”,冷空气经常会“东灌”进入南疆。

135 昆仑山系。

它环绕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形成一条向东突出的弧形山,其范围从帕米尔高原一直绵延到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及藏北高原的广大地区。在新疆境内,长达1800km以上,宽达150km多,平均山脊线海拔为50006000m,新疆与克什米尔之间,耸立着海拔8611m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整个山地可分为低山带、中山带和高山带,在高山带的起伏面上,耸立着皑皑雪山,雪线高度在4000m以上。

14 地貌类型比例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气候差异明显,水热分布悬殊,自然条件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域。按地貌类型划分,新疆境内的山地、平原、戈壁和沙漠占地面积之比大致为2:1:1因受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坡变大,以及盆地中部极端干旱缺水的限制,形成新疆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分布在山麓与盆地中部之间的倾斜洪积冲积平原上的格局;在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制约下,又呈现绿洲沿盆地边缘镶嵌分布的特征。

2 气象特点

新疆特定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辽阔的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使新疆的气象状况具有很多特点。

21 新疆位居我国天气上游

北半球中纬度的对流层盛行西风带。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成了进入中国的冷空气的门户(西风带上游),因而新疆实时气象信息对内地天气变化有十分重要的预兆性和指标性,新疆气象监测网已成为我国甚至是世界气象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空气象探测站14个、国家气象基本站(含气候基准站)54个均位居全国第一,气象卫星乌鲁木齐地面站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地面站之一。

新疆是冷空气入侵我国的重要门户。统计表明,冷空气主要由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侵入中国,其中,西方路径的冷空气大致沿北纬45°线向东移动,首先到达新疆,然后继续东移影响内地。

由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存在,新疆又是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天气的沙源之一。

22 新疆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一次大型天气过程

新疆每次出现中等偏强甚至特强冷空气入侵,都伴随着对流层大气长波的调整。实践经验表明新疆大型天气过程,依据500hPa高空图上的流场,大致可归纳为下述三种类型:

欧洲脊衰退 在欧洲有长波脊(或高压)、乌拉尔山有长波槽的条件下,位于乌拉尔山大槽中的冷空气入侵前23d,首先发生欧洲(高压)脊的衰退,衰退的高压脊“推动”乌拉尔山大槽东移侵入新疆。这类过程称为欧洲脊衰退。

里海长脊 在较为平直的锋区条件下,冷空气入侵前23天,在里海附近有高压脊的发展,在该高压脊前有冷槽东南下或冷槽(涡)东移侵入新疆。这类过程称为“里海长脊”。

西西伯利亚脊西退发展 在欧洲东部为长波槽,西部西伯利亚为长波脊的条件下,冷空气入侵前23天,在西西伯利亚脊的西北方有高压与之作反气旋打通,造成脊前强冷槽发展入侵新疆。由于这类过程前后比较起来,西西伯利亚脊表现得明显的西退发展,因此就以此来命名。

23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

干旱最重要的标志是降水稀少。计算表明,一年中流入新疆上空的水汽仅有11540×108t,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加上新疆境内陆面蒸发2257×108t,新疆上空全年的水汽总量为13797×108t,相当于长江流域的1/5左右,黄河流域的1/3。可见,新疆大气中水汽含量严重偏少,加之水汽的成雨(雪)率只有17.6%,而长江流域水汽的成雨(雪)率约为30%。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疆是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

实际上,天山山脊线以南约120×104km2南疆,年平均降水深度(即降水量)仅为106mm,天山山脊线以北约46×104km2北疆,年平均降水深度也只有255mm。全疆总的年平均降水深度是146mm,低于“最严厉”的150mm的干旱标准。因此,从宏观上说,新疆是属于典型的干旱少雨区。从微观上说,由于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在山区最大降水带附近,年降水量可达400mm以上(个别地区超过900mm);而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南部、吐鲁番盆地等地年降水量只有1050mm,是极端干旱地区,其中托克逊县气象站1961—1990年平均降水量仅有7.2mm,个别年份仅有0.5mm。这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气象站。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最长连续无降水的日数长,特别是南疆、东疆平原地区,多在150d以上。其中,托克逊、且末、吐鲁番分别达到350d302d299d

24 光资源充裕,热量资源丰富多彩

新疆光资源充裕,太阳辐射总量全年为50006490×106J/m2,仅次于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多620840×106J/m2,比长江流域中下游多12502090×106J/m2,而且年际变化不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中,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能,从南到北大致变化在30002400×106J/m2之间,而我国东北、华北、华南、黄河中下游地区在25002300×106J/m2之间,与我国主要农业区来比较,新疆的光合有效辐射资源名列前茅。

新疆日照时数居全国首位。全年日照25503500h,夏至日(622日前后)白天时间长达1416h,生长季(49月)日照15001950h

新疆的积温较高,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除北疆北部偏低,其它地区都接近或高于我国同纬度地区。≥10的积温(见第2篇第22节),吐鲁番盆地可达5000·d,塔里木盆地多在4000·d以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和伊犁河谷西部为30003600·d,阿勒泰、塔城和伊犁河谷东部为25003000·d。新疆的气候按积温等级划分,从南到北可划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从盆地到山区也同样可以划出这三个气候带。

新疆最热月平均气温较高,冬季寒冷且时间长,春季气温升降迅速,无霜冻期差异明显。新疆昼夜温差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都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南疆多为1416,北疆为1214,山区为10左右。

25 新疆风能资源和山区大气水分资源具有实际开发应用潜力

新疆大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其中,北疆大于南疆,风口附近多于盆地腹部,平原戈壁大于山区,特别是南北疆气流的通道、山口是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如达坂城、柴窝堡风力发电站就位于乌鲁木齐至吐鲁番盆地的“狭管”通道上。统计表明,风能具有开发价值地区多集中在北疆风口、河谷、隘道和北疆西部、西北部以及天山东段南北两麓。

观测不仅证实新疆夏季山区的降水量(包括雪)比较丰富,而且天山山区夏季的空气湿度也比其北侧(乌鲁木齐),南侧(库车)都要大(相同高度上),山区的云也比较多。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云水资源以增加山区降水是现代气象工程问题。

另外,冬季准噶尔盆地的大气低层的水汽经常处于(湿绝热)饱和状态,那里还经常有所谓稳定少动的低云雾。这些云水资源是开展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的稳定的物质基础。

26 气象灾害频繁,气象公共事件和气象环境灾害日益突出

新疆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有干旱、寒潮、大风、暴风雪、雪灾、低温冷害、霜冻、雷暴、冰雹、暴雨山洪、干热风、沙尘暴、浓雾等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洪水灾害、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沙害、病虫害、林草火灾等等。其中,和风、沙、雪有关的多项观测记录是我国同类灾害的极值。因而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比例特别高,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80%和损失的60%以上。

在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气象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如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因大风、大雾、洪水冲毁路基等被迫暂停运行;乌鲁木齐大雾机场连续关闭;路面积冰和暴雨漫水形成长时间的交通堵塞;气温骤降,流感流行;气温猛升,乌鲁木齐高温40以上,中暑就医人群络绎不绝,空调、风扇抢购一空;持续低温,水管冻裂,千家万户盼水望眼欲穿;持续高温,用电量猛增,电力公司被迫实施分区、分时停电;电闪雷鸣,仓库火灾,电脑网络系统惨遭袭击等等。另外,气象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化、冰川退缩、大气污染、水质盐化、水土流失等等,不得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27 40多年来,新疆气候变暖、变湿的趋势明显

选用完整的、准确的1958—1997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新疆的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40年来的气候变化,并用1998—2004年资料作为实况加以验证。结果如下:

1958—1997年,北疆、天山山区、南疆都存在明显的增暖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32/10a0.13/10a0.15/10a,即北疆>南疆>天山山区。值得注意的是1986—1997年增温尤为显著。

1958—1997年,仅有南疆有降水增多(增湿)趋势,但是从1987年以来,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降水都有增多(增湿)趋势,1986—1997年的平均降水,分别比1961—199030年均值偏多6.5%3.6%22.7%,南疆降水增多(增湿)趋势最为显著。

1998—2004年实况表明,上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继续维持。与1991年前的30年相比,北疆平均温度升高0.8,南疆和天山山区平均温度均升高0.5,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平均降水量分别增加11.3%9.8%20.4%

28 地貌气象学的新兴和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貌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气候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与地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气候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地貌、不同尺度的地形对天气演变、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气象界的前辈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演变的影响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7958月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了首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20世纪末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再次组织了高原气象学的实验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发展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地貌特征鲜明,在“三山夹两盆”的总体轮廓内,存在着山地、盆地底部周边的平原(包括人工绿洲和广阔的荒漠)以及盆地中心浩瀚的沙漠等三大地貌类型。显然,人们会问气象与三大地貌类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和作用?人类怎样影响、控制这些联系和作用?当然,这是从科学技术学的高度,向地貌气象学提出的一般化命题。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疆,地貌气象学(包括沙漠气象学、绿洲气象学、盆地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的新兴和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应当担此重任。

3 水文特征

31 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一直是人类的最主要水资源,它也是河水、地下水的根本来源。新疆降水有以下特征:

新疆干旱少雨 新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46mm厚,仅为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23%。是全国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省区。由于新疆面积大,降水折合每年有2429×108t的水体从大气中落地。

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具有山区多于盆地、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的特点。大降水中心位于山区,个别地方年降水量超过900mm。正是由于山区降水多的特点孕育了数百条发源于山区的大小河流。

山区的降水的年变化小 山区降水的多少关系到河水流量的多少。新疆山区是新疆降水的重要部分,统计显示那里的降水量的年变化比我国东部要小很多。这是新疆水源稳定的重要因素。

32 地表径流

321 地表径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降水

新疆河流都是直接或间接发源于山区,约占全疆总面积40%的山区,年均总降水量为2048×108m3,占全疆年均总降水量的84.3%,是新疆境内年地表径流量793×108m32.6倍,山区的大气降水成为新疆河川径流的最主要来源。

322 冰川是地形、自然降雪和高山低温经过漫长岁月而形成的

新疆的冰川总面积2.3×104km2总储水量21346.6×108m3。冰川靠降雪、吹雪补给靠消融支出,形成以数百年尺度的动态平衡。比较干的年份天气热,冰川就消融(补给河流)的多一些,比较湿的年份温度低,补给河流的水量就少些。所以新疆冰川有稳定河水年变化的作用。冰川储水是自产河流年总径流量的近27倍。这个数字不小,但是不承认山区降水的重要性,仅靠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流,那么27年后冰川和河流就都消失了。这不符合上万年的历史,冰川仅是水分循环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独立的水源。

323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显著的

计算使用的气候资料为新疆100个站(气象站79个,水文站21个)1960—1995年的降水,及79个气象站1961—1995年的地面气温;利用的地表水资源资料是1956—1995年新疆13个地、州、市及北疆、东疆与南疆共16个阳历年(1—12月)的地表水资源序列。

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统计事实是:北疆和东疆,水文年降水是影响其地表水资源场正相关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北疆(单相关系数高达0.89)比东疆(偏相关系数为0.705)影响更为显著,东疆5—9月平均气温是辅助气候因子,它通过影响蒸发对地表水资源起减少作用;南疆5—9月平均气温是影响其地表水资源场正相关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偏相关系数为0.721),高山区前2年的水文年降水为辅助气候因子,它通过冰川融水的形式对当年的地表水资源也起到增加作用。

324地表水的水质

地表水水质状况表现在离子总量总硬度增减有二个地带性特点,即从北向南、从山区到平原河水离子总量及总硬度逐渐增高的趋势。新疆除源于阿尔泰山个别河流PH值低于7,其它河流皆大于8,南疆河流PH值大于北疆。河流的悬移质年平均含沙量自北向南亦呈递增趋势,源于阿尔泰山的河流为0.1kg/m3以下,而源于昆仑山及南天山的河流可达25kg/m3

水质天然污染在个别河流表现比较严重,如克孜河中砷、镁含量过多,哈密、阿克苏地区有含氟较高的水流。

33 地下水

新疆的地下水具有以下特征:即补给源丰富且水量稳定,但地域分布不均。新疆的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向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源来自山区,人类活动于盆地边缘,自山前至盆地分布有第四系构造形成的天然“地下水库”,且含水层深厚。地下水因北部、西部降水较多、径流丰富,地下水亦丰富;东部、南部气候干燥、降水少,径流量很少,因此地下水贫乏。山麓农田灌溉水有一部分下渗,它们形成了盆地平原地下水,并且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溢出。

4 土地资源

41 土地资源丰富

新疆幅员辽阔,面积为166.49×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行政省区。真是“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

新疆土地按地貌分类,山地平原面积各占51.4%48.6%。山区中以海拔2500m等高线划分,高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9.6%。这一地区水分比较丰富,但热量不足,土层薄、坡度大;主要分布在平原中的沙漠戈壁占总面积的32.9%,虽具地势平坦,热量丰富的特点,但地处降水稀少、极度干旱地带。因此,新疆可利用土地面积仅有总面积的37.5%,约62.4×104km2,即可利用率低。其中,水、热条件适宜的绿洲只有7.1×104km2,占可利用面积的11.4%。单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新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但它严重地受制于总体短缺的水资源。

42 宜用荒地概况

根据农业区划调查资料,新疆平原区拥有宜用荒地21×106hm2等荒地面积6.93×106hm2等荒地面积14×106hm2。全疆平原宜用荒地资源总面积北疆多于南疆;荒地质量北疆优于南疆,其中伊犁地区的质量最佳,其等荒地占宜用荒地资源的96%

分布于山前细土平原和大河冲积平原两侧的宜用荒地,土层深厚、热量丰富,降水虽少而引水较易,但存在着两个共同性的问题:一是土地盐渍化问题,在全疆平原宜用荒地中盐渍化土地面积为8.7×106hm2;二是土地肥力低,普遍缺乏有机质,全疆荒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51%

43 水土平衡和荒漠化

新疆地处干旱环境,确定了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实现水土平衡。

新疆沙源丰富、盐碱土地广布,这是干旱区自然环境组成因子长期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多风、多大风、蒸发势很强的气候条件下,土地存在着严重荒漠化的现实性危险。

5 野生动植物资

51 植物资源

新疆地处多个植物地理区的交汇处,植物区系成份多样,构成植物群落较大的植物区系成份有:欧洲西伯利亚成份、古亚洲地中海成份和天山帕米尔成份。

新疆植物种类约3569种(因迄今尚未进行过全面调查,估计总数可能达到约4000种),对干旱区来说,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从植物分类学科数、属数所占全国植物的科、属比例看,分别占32%22%,而种数仅占10%,表明新疆植物有许多为单属科和单种或寡种属、一属少种或一属一种,这是全国各省区里少有的,表明了新疆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的特点。

有效物质含量高是新疆植物的又一特点,构成草原植被的饲用植物种类多、质量好,其它资源植物如药用、纤维、芳香、油用植物及特种经济植物也很丰富。野生植物中有不少种,仅属在新疆或中国少数省区分布的,但以新疆为多。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树种有西伯利亚冷杉、红松、云杉,新疆野苹果、盐桦、胡桃、胡杨、灰胡杨等,被列为国家保护名录的植物有21种。构成荒漠植被的麻黄、甘草、罗布麻在新疆分布面积大、储量多。

52 动物资源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如野骆驼、野牦牛、野驴、河狸、北鲵等。

新疆已知有脊椎动物近649种,其中兽类136种、鸟类398种、爬行类43种、两栖类6种、土著鱼类66种,分别占全国种数的27.5%35.4%13%4.1%2.3%。分布的珍稀脊椎动物113种,占国家重点保护种数的29%

与生存环境相适应,不同动物物种组成了荒漠动物群高寒动物群森林草原动物群绿洲动物群湿地动物群

显然,新疆水资源、生态环境是新疆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手册》第2篇的有关章、节中将做详细介绍。

6 现代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61 现代农业与气象相互关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气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密切关系表现为:气象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层、土壤层)是农业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资产库”、所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路径”;农业是承受气象力量(物质和能量)和作用的重要载体;农业与气象是对立的统一,对立面的矛盾和斗争有时是十分尖锐、激烈,甚至是残酷的,那就是农业遭受到严重气象灾害(包括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和大气层、水层、土壤层环境受到不合理农业活动的污染和破坏,产生农业生态环境的退化与恶化。

因此,农业与气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既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但又需要实施人工干预,进一步理顺关系,实现农业与气象在协调中发展。

62 现代农业对气象的需求

现代农业对气象的需求概括地说有四方面的需求:一是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气象保障服务需求;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需求;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气象需求;四是农业科技信息网的气象支持。

63 气象服务于新疆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多年来,新疆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气象服务以农业生产为重点的方针,在气象为农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入研究了新疆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针对新疆农业生产的需求,通过及时提供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服务、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气象保障工作,为改革开放后自治区连续夺得农牧业生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半个世纪的气象为农业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气象学(科)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服务范围正在不断地拓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主要有以下工作: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此项工作新疆位居全国前列)应用服务;农业气象灾害减灾应用服务;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服务。此外,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作物气象、设施农业气象等研究和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20年前,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与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气象保障业务服务体系;健全与发展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在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的基础上,针对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需求,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将农业气象观测网调整为农业气象和生态环境观测网;完善与发展区内外、国内外种植业重点产品产量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农业重大病虫害的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气象保障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领导小组主编,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150–5860–61124–166

富文主编,当代中国的新疆,1991,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3–5253–392

张家宝主编,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1986,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461–66120–173

李江风主编,新疆气候,1991,北京:气象出版社:97–111133–135

季元中、杨青编著,新疆应用气候,1993,北京:气象出版社:前言

张家宝、袁玉江,试论新疆气候对水资源影响,自然资源学报,171),2002

张学文,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西部大开发中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设计》,2001,北京:气象出版社:40–46

张家宝、史玉光等,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2002,北京:气象出版社:103–106

丁一汇、任阵海主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2004,北京:气象出版社:74–77

张家宝,气象软科学理论思考与实践,1999,北京:气象出版社:278–279

李泽椿、巢纪平主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卷),2004,北京:气象出版社:18–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11178.html

上一篇:“冬至”的含义应当包括这些...
下一篇:新疆气象状况--新疆气象手册(13)第2篇第1章 20191225
收藏 IP: 110.152.211.*| 热度|

5 檀成龙 周少祥 杨正瓴 张忆文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