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在忙于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遇到一篇博士论文让我惊讶不已。惊讶最初源于论文目录中的一个标题。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晚上九点钟,我打开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按照习惯,先浏览看看中英文摘要和目录。突然,目录中一个长长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
上帝呀,这是我迄今见到的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的雷人标题。此标题不但奇长无比,而且语病多多:一、“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应为“《拆弹部队》和《阿凡达》这两部”;二、“代表性的强的电影”应为“代表性强的电影”;三、“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应为“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审美倾向的影响”。
作为博士论文,一个标题竟然如此之“low”,我断定其内容也“high”不到哪里去。打开正文,果然不出我所料。请看第七章第四节《<雨果>中的3D技术和数字摄影机带来的摄影师转变》:
请问,这是论文吗?不,这是专家采访。这种专家采访通常作为资料,放在附录中。
再看第七章第五节《罗伯特·理查德森摄影作品》:
大家见过某一节的内容只有一个表格吗?(特别是在文科论文中)此节的观点呢?这是论文吗?我只在司马迁《史记》中见过这种行文。
综合下来,我一共提了十二评审意见:
一、什么叫数字时代?从何开始?有何特点?论文开篇应该有个解释,但实际上没有。
二、第一章第一节,有点文不对题。标题为“数字时代对电影的影响”,文中却写成了电影技术的发展史。
三、几个地方的“归纳与小结”貌似可有可无。即便有,也不应该放在节的最后,而应该放在章的最后。
四、第一章第二节“数字电影对电影制作的影响”标题逻辑有问题。数字电影和电影制作是两个独立的事物吗?应为“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五、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点(第11页)的标题《侏罗纪公园》缺少书名号。
六、第二章容量太少,与论文整体极不协调。
七、第六章第一、二节是课堂教案,根本不是论文。
八、第七章第一、二节容量太少,第三节容量太多,总体不平衡。
九、第七章第四节是访谈,第五节是表格,都不是论文。
十、第八章第三节标题是: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这太奇葩了!不但长,而且不通,其毛病连小学生都能看出。出现这样的笑话,不但说明学生的水平太差,也说明导师严重不负责任,导师只要还有一点中文水平,只要瞄上一眼,都不会出现这样的国际笑话!!!!!!!!!!更奇葩的是该节的内容,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新闻发布的资料,一点儿论文“味”都没有。连初中生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十一、参考文献少得可怜,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都比这个多。
十二、论文的几大章之间缺少逻辑关系,拼贴痕迹严重!
总之,这是一篇水平很差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都极不认真,极不负责。作为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专家,我虽然对素不相识的作者(还有背后的导师)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但本着学术道德的底线,我强烈强烈强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一定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这样的博士论文能够顺利毕业,说明某些学校的博士培养已经差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我愿意对上述十二条意见负责,如有问题,请联系我。
写完上述意见,已经快到凌晨两点,上床后毫无睡意。说实话,对于教育部抽检论文,我相信自己跟其他专家一样,轻易不会判不及格,因为不及格会对作者、导师及学校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但是,面对着该篇博士论文,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几乎可以用“愤怒”一词来形容的情绪。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眠……
第二天醒来,我还是难以排遣心中的情绪,第一次给教育部学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打了电话,问道,如果给抽检论文打了不及格,会对作者及博士点有何影响?中心工作人员回答说,对作者一般没有什么影响,会对博士点的考核评估有负面影响。我追问道,如果遇到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几乎让愤怒的论文,你们可能会怎么处理?答曰:一般不会收回学位证书,因为作者已经毕业,主要会对博士点的考核评估产生负面影响。
如此看来,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钻山打洞,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
五指有长短。出现水平差的论文本无可厚非,更不必大惊小怪,但如果穿越底线,差到几乎让人愤怒的地步,那就让人所不齿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