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唐常杰)
上篇(巡课笔记之一)谈到教案的形式艺术,这篇议教案内容的选材和组织技巧,虽然例子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但方法和结论可能对其他学科也有用。 巡课过程中,请几位学生给了他们喜欢的老师清单,慕名而去,不预先打招呼,感受果然不错。这样抽听的课程,也许还不是讲课老师最得心应手、最有准备的的那个节目,但最能反映老师的真实状态。其实刚一走进教室,学生出勤率和精神状况就暗示,这几位老师一定受到学生喜欢。
讲得好的老师好在何处? 首先,PPT都下了工夫,各有特色,这在上文已经议过;而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处理和调度,归纳一下,大致有下列几点:
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他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从需求出发,从实例出发,由浅入深。例如,Zt老师在讲数据库弱实体概念时,举了一例,旧社会妇女是弱势群体,依附于强实体,用“刘王氏”,“刘李氏”标示和区分,很自然地引入了弱实体概念,然后再上升到规范严格的描述和处理,借用常识和幽默,化解了一个较难的概念。
又例如讲基于角色的安全授权,如果不想一般学生懂,可用范畴论或授权映射讲,要多玄,就可讲多玄;如果想让一年级本科生听懂,用影视来比喻,则化难为易;皇帝(或将军)的扮演者,在剧中享受皇帝(或将军)待遇,待遇只赋给角色,变角则变(剧中的)待遇,权限最大的是导演(超级管理员)。系统中的管理员、高级用户,一般用户都是角色,....。好懂好记。
写书有写书的套路,讲课有讲课的规律.教科书常先下定义,后举例说明,虽使书较精炼,却与认知规律相悖 。前人作研究时,是先有问题、需求和直观猜想,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定义,然后推导出性质和定理。好老师在讲课时,会先举例,然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抽象出定义,引导学生推出定理。这些好方法,值得学,值得推。
释难以例,迁移学习.只要仔细观察,事不同而理同的对象有很多,在机器学习中,把“事不同而理同”的跨领域学习称为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教学中善用比喻可视为一种“迁移教学” ( Transfer Teaching)。例如,讲多传感器和数据融合,用对川菜色香味的感知来比喻;讲多传感器的干预技术,可用麻辣烫三种感受的相互制约;数据挖掘中用到过卷积,讲卷积的直观意义,可计算病人打点滴或服药后体内药物残量(参见博文 卷积的直观解释),等等。 注意,比喻有三个原则:(a)喻例应比被解释问题简单;(b)喻例在自然世界、生活常识中,或在学过的知识中,这需要善于观察;(c) “事不同而理同”,不牵强,才能释难为易。
教技术也教记忆方法。 用一个俗例,为解释和记忆网络的七层协议,用“应、表、会、传、网、链、物”七个字,编成口诀,多念几次,其记忆难度只相当于一个英语单词 ,如果学生将来求职面试,只要心中默念口诀,就可娓娓道来讲几分钟,而且技术要点的次序不乱;如果是讲课老师,记住这七个字来展开,就可以不照念PPT,又不跑题太远。
不要蔑视口诀,在里耶古井发掘出的秦简表明,23个世纪以前,就有了珠算口诀,这是中华祖先的发明,其原理是用口舌动作的习惯反射代替大脑记忆,如果硬要给一个IT技术的对应解释,其实这是一种DMA(直接内存存取)技术。
讲书本内容也讲点书外的思想 有一些算法和公式很复杂,其实背后的思想很简单。例如归并排序,可以比喻为:给全年级成绩排序,但内存装不下全部数据,可以先各班排序,再把各班的第一名拿去比较….
但是,若干教科书都拒绝(或忘记了)讲背后的思想,为了数学美, 把脚手架拆了, 看不出先贤们是怎样想出来的。如果教师能用三言两语补充一点书本外的思想,或者换一个与书上不同的思路、证明方法或例子,一定受欢迎,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只看“炼成了的钢铁"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离散数学课程中讲同态(构)映射后,强调一下,映射一定要保持某种性质才有意义,例如,汽车的倒车镜映射,保持了虚实两世界中,对象的接近和连接状态;而同态(构)映射保持的是运算性质,这是书本之外的思想;再给两个口诀:“积像像积多一射(同态)”,“积像像积一一射(同构)”,概括了要点,又好记忆。
更重要是,讲课老师稍给一点书本外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因为是补充的材料,还可这样“留一手”,用缩略语在标注框中提醒自己讲,不来上课,只看PPT的学生还享受不到其中的奥妙,学生会觉得上课能学到自己看书学不到的东西,觉得上课挺值,不会逃课。
传知识也传研究之道 有的老师配合课程内容,顺便讲一些科研或写作方法,例如,当课程内容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定义和定理的表述方法,有三种处理方法:
法1:把定义定理搬进PPT,照着念一遍,效果常差,学生不喜欢,会产生逃课欲望。
法2:讲定义中的要点(1)…(2)…(3)…
法3:把下定义的方法以及中英文句型归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下定义。 例如,可归纳出下列类型的定义:(a)设-若-则 型:设 …若……,则称AAA为 BBB; b)元组型: X是3元组(U,V,W), 其中, ...V....W....; (3)递归型: 如阶乘,义F(1)=1;F(N)=N*F(n-1);
经验表明,下定义貌似简单,但当学生开始学写论文时,往往难得把定义定理写规范。
学生理解书本上的一个定义,只解决一个一次性问题, 而学会了写定义,写定理的规范语句,会终身受益。经验还表明,法2和法3结合是比较好的。
顺便说明,上面的 “有三种处理方法,法1...法2...法3...”,其实也是一种讲演之道。听众听到“有三种处理方法”,知道了将要听到的内容范畴和数量,有了心理准备,听讲效果较好;不妨在讲课中试用。
纠程序风格而借用批评, Zyc老师讲游戏编程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时,给出一段过去学生做课题时开发的(可用的)程序,课堂上请学生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批评不好的程序风格,学生印象特深刻,学到了好的程序风格:例如,函数要小而专,最好1-2页能看完;函数名要能顾名思义,等等。
听完课后感概:好老师,好方法。
讲IT也可以联系到人生。讲到计算机科学的要素时候,有的老师也会用几十秒钟来联系生活态度、学习方法,联系人生,等等(参见博文 人生与算法)。这样会浪费讲课时间吗?处理得好,用不到一分钟,能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事实上,课堂上不缺这一分钟,在其他地方,少讲一分钟不该详细讲的就补偿回来了(见下面两条)。
“照念PPT”的数学调侃及其解法 偶尔照念一页PPT没有关系,但如整堂课或整学期的课程都照念PPT,就会引起学生反感,俏皮的学生会说,我们已经扫盲识字了,不需要老师念;还可能萌生逃课欲望。下面,借用数学上的映射,调侃式地解析这种“照念PPT”。
设有这样一个映射:Talk:{PPT页面文字} --> { 讲出的音节流 }
如果 Talk 是个 “1对1”的满映射,那就是照念PPT。
因此,解决的方法是设法把Talk这个映射 变成 “1对多”,或“多对1”的,下面给出想法的大框架。
法1:把映射改为“多对1”.把PPT中页面中的关键短语刷为蓝色,只讲这些关键短语,数学描述上,加一层到{蓝色=1,非蓝色=0}的映射,(1和0分别表示发音和不发音)。这种方法在答辩、汇报、或讲解陈述性内容时是可行的,因为:(1)受众看页面的速度比讲演者说的速度快,能看完全部页面;(2)听众水平高,或内容容易理解,不需讲者仔细解析。
法2:把映射改为“1对多”的关系,(更确切地,把f-1改成多对一的映射). PPT中的文字用压缩的精炼词汇,几个字能提醒老师讲较多音节或段落;如前面举的例子,用口诀讲解24节气。
法3:把映射改为语义对应. 老师的大脑中有另外一套内涵相同,但表达不同的解释性口语,烂熟于胸,随手拈来,即席发挥;这要求讲演者非常熟悉内容,讲演水平较高,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看到的讲演就有这种风范,据说他们每讲一小时,需要准备20-30小时,风光背后的辛苦一言难尽。
当然,混合使用三种方法,(相当于分段定义的talk映射),也是实践中常采用的 。
详略不当--照念PPT的原因之一 但上述调侃还没指出原因。有的老师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比较透彻,有时还是会照念PPT,笔者试着帮助查找原因,觉得原因之一,是详讲了一些该略讲或该跳过的内容。
例如:某一个规范,某一种规定,某一种语言的巴克斯范式,很多条条,这些条条不一定每条都有深刻的道理。如果没有PPT,老师也记不住这些条条;如果强迫全部解释,势必就是照着PPT念。
PPT浓缩+缩略标注,或可矫正照念PPT 如果上述那些条条的标题或关键字是必须记忆的,建议老师把内容浓缩,一条浓缩为一两个字,写在PPT上,或者编个口诀或助记法,
例如网络的七层协议—应、表、会、传网、链、物。
又例如,讲大数据的挑战,可浓缩为四个字:获--传--存--解,用四个页面的假动画,分别用四个标注框解释,如:“传--传算融合...”,“存--过滤抽取...”,"解--问题求解,分析挖掘...”;等等,讲演者根据几个字的提示,能展开讲好几分钟。没有学过或听过的学生,只看这几个字还不能理解全部,还不至于拷贝了PPT就不来上课了。既节省70%的解释时间,又避免照念PPT。
宁略讲一些,也不平分讲力 。每门课程都可能有内容较难较多的章节,见到过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1:认真准备一场信息轰炸,觉得课程内容多且难,将是一场挑战,前一天就养精蓄锐,吃饱睡好,带好茶水,满载信息炸弹,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行三快式信息轰炸:嘴里说得快,PPT翻得快,思路转得快。其实学生接受不了,也消化不了。
方法2:有舍有取,举重若轻。教数据库的 Cp老师在讲关系数据库的Armstrong公理时,有三个公理和好几个命题需要证明,选一个较难的、本质性的、且能说明方法的要点,由老师精讲;而其余的给出思路和要点。甚至还可以请学生来证明一个,老师点评;剩下平凡的任务作为思考题;
可定量分析如下:设有10分钟时间,有三个命题,如果平分时间,每个3分20秒,可能每个都讲不透。学生复习理解需要20分钟。如果用7分钟讲第一命题。用一分钟讲另外两个的类似性,还可节约两分钟用于课堂互动。学生课后复习可能只需要10分钟。后法举重若轻,老师不累,效果还好。这不是老师偷懒,这是遵循了教学的规律。
笔者在讲数据库硕士生课程时,有一些比较简单或比较过时的章节,预先计划为自学内容或学生报告内容,但并未放任不管,做了非常详细的PPT让学生下载,通过自学,一方面挑战一下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节约了6-8个学时,(参见数据库系统概念PPT中的5、6、9章, 在科学网群组下载请点击这里)。
节省下的时间做什么? 可用于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是下篇将要讨论的内容。
系列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642181.html
上一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下一篇: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