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精选

已有 33496 次阅读 2012-12-12 09:25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听课, 本科教学, 教案, 督导组, PPT。视听同步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唐常杰)

说明: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院的教学督导组已运行多年,笔者最近开始学做一些协调服务工作,与同事们交流了巡听课程的体会,整理出此系列博文,先在学院内,也在网络上,共享心得,征求好经验。)

教学督导组的属性--传感器兼蜜蜂  教学督导组工作包括“督”和“导”两个方面:

督---以巡听课程为主要手段,跟踪主要教学环节,如教材、大纲、课件、讲课、实验 、考试等,并把感觉传递给主管部门,督导组就像教管部门的视听传感器。

导—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优点,加以传播,对不足之处的个别交流,偶尔也有蜇一下的微痛,主要还是借其他老师的经验来引导。在这层意义上,督导组好像是传播花粉的蜜蜂,发现香花,并为之交流。


督为基础,导为主流 教师们都是响鼓,不需重锤,只要公开表扬好的,他们就有小小压力,而对缺点的个别交流,他们就能感觉大大的压力。老师们也知道,督导之目的,不是要想扣他们教学分,而是想为他们的教学加分。  

我们的督导组由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和部分老教师组成,近20人,对200多门课程巡查听跟踪。在听课中,看到一些老师做PPT的好方法,不仅策划好,效果也好;但这些技巧还没有在学院内普传,因此,作为此系列的第一个蜜蜂,有同事建议这一篇先传播在听课中见到的和笔者实践过的PPT技巧。顺便说明,笔者最近期只听了30次课,占有资料还不够充分,难免挂一漏万,错漏之处,欢迎补正。


昨日黄花的黑板教案  三十多年前,笔者读研时,教学实习是培养计划的必须环节。第一次走上讲台前,前辈先生们手把手教后生写教案,细节涉及到黑板的排版规划,例如,左边一列写提纲,不轻易擦除,使得全课大脉络清晰;中间作主要演绎区,右边写那些需要保留一段时间,稍后还要引用的结论,在教案上注明其在黑板上的生命周期… ;这些技术,一朝学会,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用心去治教”的人生态度。

如今,电子教案已经普及,黑板教案已成昨日黄花,即使偶尔也会有计划地用黑板补充演绎,仍建议在备课时,在PPT上记上黑板规划,可避免临时忙乱。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内容处理得好(将在下篇讨论),在表现形式上有那些特点呢?

        特点1 清晰悦目  好的PPT千姿百态,PPT的配色和装饰纯属个性化范畴,没有定式。但至少要保证在课堂最后一排也看得清楚。经验表明,用浅底色比较好。

       深底色为什么不好? 蓝底白字或黑底白字的特点是反射量较小而不炫目,适合用在有背光的电脑屏幕和室外交通指示牌,在新的强光投影机下和珠光反射屏幕上效果尚可,在稍旧的投影机上效果则差,而我们的设备更新较慢,提倡勤俭节约,“新三年、 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而深底色使得屏幕反射光量较小,不得不关顶灯或拉窗帘补偿,为获取足够光量,人眼会自动调大瞳孔且同时调整聚焦,好像在电压不足时候看一场黑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再加上做笔记,眼睛就比较疲劳,视力差者的感觉就更差了。此外,深底色难以万紫千红,例如蓝底上只能用白字黄字,如强用红绿字,效果不好,如图1所示。

图1 深底色的缺点

       特点2  可控性好  好的教案常有个性化控制符号,以控制流程和速度。

例如:(1)当前页码和总页数,以控制速度;(2) 用→→ 表示快进或略讲;(3)用 表示后续同组页面;(4)在计划位置插入提问页,组织课堂交互,等等。有位教师说,过去偶尔忘记在课堂提问和组织交互,自从插入提问页面后,就不忘了,提问使得学生思维多一些,教师讲得轻松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特点3 视听同步,又有悬念  PPT的关注焦点与教师解释的声音应该同步。如果一页PPT上有15行字,老师在解释前三行时候, 学生已经看完了全部,学生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书本,笔记或者手机。利用动画技术可以改善效果。巡课中,看到一些老师用激光笔和手势实现视觉焦点和声音的同步,教系统编程的Zh老师和教面向对象编程的Yh老师用鼠标笔迹画圈画线控制视角焦点,效果也不错;而教C语言的Cl老师与教离散数学Cy老师采用的标注框和假动画技术,比较简单巧妙,特造几个例子介绍他们的方法:

       例1 带着悬念讲故事 图2内容为图灵奖得主E.F.Codd的学术故事。其中的(1)是普通页面,平凡而无悬念;复制为三份,借改色和标注框,改成(2)(3)(4)构成的假动画;一页讲一焦点,由于非焦点部分采用了那种“电脑上能看清,而投影后几乎不可见”的浅色。不会干扰听众注意力。既有悬念,又视听同步了。

(下面的组合图,可放大阅读,为适应旧投影机,牺牲了一些色彩)。

  图2 用颜色实现隐藏与悬念,适合讲学术故事

        例2 分而析之讲算法,图3中的(1)是把一张传统的关于一个算法的多知识焦点的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每页解一个焦点,听众感觉就爽多了。什么是分析?这种“分而析之”就是分析!

  图3  分段突出,解释算法

        例3 研而究之讲公式  图4的(1)是数据路课程中一个难点的传统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逐步考究:

图4  “研”磨难点而“究”之

      一些老师在推导公式时,常在黑板上演算解释,比较费时,学生记笔记也较难,,用类似上图的分解过程较易理解;一个好的PPT,可以化解难点,课后还可作复习支撑。教师做PPT时多流汗,教学中就少费力了。

此法把大难点研磨成小难点,各个考究;什么是研究?这种“研而究之”也是一种研究!

      例4 假动也能表演化,图5中演示了一个树结构的生长过程(类似地,可用于演绎过程)。

 图5  一颗树结构的生长过程

     “假动画+标注框”的优点

      (1)简单易作-“大中取小,删全为缺” 作图5的方法:先做好最完整第5子图,加上一两个标注框,复制成为连续的5份。在第5子图中把一些元素改成无色(或适当的浅色)就得到第4子图,第4子图删改为第3子图。以此类推。在“无色”和“适当的浅色”二者中,笔者更喜欢“适当的浅色”----即选择一种在电脑屏幕上能隐约看到,但投影屏幕上却看不到或不明显的颜色,(利用了投影机和电脑屏幕的显示效果差别)。

        (2) 增量式更新,次年备课容易 假动画比软件内设的真动画更易维护,发现不足,改一个标注,增一个动作,比真动画容易。由于标注框中已经有了配音解释或提示(可能就是简单几个字,听众不一定懂,但讲者明白),备、讲都易。如改用鼠标画圈的方法实现试听同步,备课时,在无标注页面上构思鼠标画圈的位置和配音,要费时一些;而此法的增量式备课,一年比一年易,讲课效果会一年比一年好。

       (3) 回卷容易  讲课或答疑中,常需要倒回几页重来一次,回卷时,假动画方式的PPT比正规动画来得快,容易控制回卷点和重放速度。

       (4)视听同步,不需激光笔。因用浅色隐去了稍后页面中的焦点元素,新页面刚跳出时,新元素就吸引眼球,此外,标注框能部分代替激光笔和肢体语言,老师不需要拿着麦克风,在晃眼的投影灯光前跳来跳去;或许说一句:“请注意红色标注框”,就能引导听众关注的焦点。

      (5)预见下一页,心中有数。因为报告人在电脑上能隐约看到下一页的焦点内容,(但投影出来的屏幕上看不到),报告人知道下一页的将要将的焦点内容。就避免了“幻象讲解”----即在显示第N页时,凭记忆超前讲述了第N+1页的内容。等到下一页跳出来,在把自己吓一跳之后,沮丧地发现提前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真动画方式就有这样的缺点)。

      (6)帮助避免照念PPT。部分新教师初上讲台,一紧张,就照念PPT,“假动画+标注框”有可能帮助逐渐克服这一缺点。用一个俗例,为解释“二十四节气”,用一个标注框指向它,在标注框中写上七个字“春、雨、 惊、春、清、谷、天,...”,老师根据几个字可即兴讲几分钟;类似地,可用“应、表、会、传、网、链、物”解释网络的七层协议,既保持要点次序(有时次序非常重要),也避免了照念PPT,还不会跑题太远。

     (7)兼容性好,对系统软件的各种版本的适应性强,而所谓的“真”动画,有时换个机器就不动了.

     (8)做成PDF也能动而所谓的“真”动画,做成PDF就不动了。.... ...

    多个雕虫小技集成,也许就成了艺术  巡课所见,差的PPT,各有各自的差点,好的PPT,却有共同的特色。有老师巡课后调侃说,如能集百余位老师优点于一身, 一定是教学名师;如集百位老师缺点于一身,一定是很差劲的老师。有心且有幸的教师能通过前一方式成为名师;后一情况却不会出现,因常人总往高处走,愿积天下之优,而不愿仿天下之劣。

本文中说了动画、假动画、标注框,助控符号,这些都是些雕虫小技,几十个雕虫小技集成在一起,也许就成了艺术(看下两图中 白菜上的蚂蚱 );讲课的方法千条万绪,归根结底的第一句话,走上讲堂之前,一定要准备一个好的教案,没有电子教案,至少也要有传统教案。

      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系列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641760.html

上一篇:实事实地有实照,从此点名不烦恼
下一篇: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巡课笔记之二
收藏 IP: 182.150.135.*| 热度|

130 毛宁 董文娜 武夷山 刘洋 王达伟 刘钢 李学宽 陈小润 陈冬生 王春艳 马磊 迟菲 刘桂秋 曾琼斌 朱艳芳 王德华 陈沐 赵凤光 曹裕波 魏骁勇 冯志玺 刘淼 庄世宇 李宇斌 牛丕业 陈桂华 俞筱押 卫军英 陈杰 郑永军 乔中东 李扬 王启云 汪玉 曹聪 李毅伟 刘广明 刘海涛 胡传圣 杨月琴 王善勇 李伟钢 刘用生 彭真明 王小林 李汝资 徐大彬 程和平 方晓汾 丁雪峰 林涛 龚文引 赵美娣 李海源 李永涛 杨正瓴 张叔勇 褚昭明 陈震 Editage意得辑 周萍 刘全慧 李天成 蔣勁松 钱宇 袁军法 章婷 王赫 王府民 何应林 段庆伟 罗松 黄晓磊 刘明颖 杨晓虹 任胜利 马陶武 王国强 任文 韩涛 杨建超 孙秀柱 蔡英丽 王远弟 赵里昂 罗帆 陈欢 王宇飞 王新乐 阎建民 余昕 董焱章 张云 徐迎晓 楼羿 桂耀荣 王志伟 程南飞 许海云 毛宁波 李梅 王满喜 余皓 刘智 唐凌峰 吕磊 赵春华 张敬 卢湘岳 赵鹏 吕洪波 王静 姚伟 zhanghongmin79 wnagjiho yxh3161 xfxf123 chinasciens crossludo ls520 ncepuztf laplaceruc caicaiwujie fansg chenhuansheng zt19890518 songshu123 claysong linsowd y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