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没想到,我的家乡在1960年代末却还没有电!晚上就靠煤油灯照亮,就连煤油也不是供应很充分,限量购买。所以,一到晚上大家也都早早上床睡觉,真正能够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从青岛来到家乡,还是个半大孩子。那种生活方式很久都没完全适应过来,我白天要帮助家里大人干农活,而到了晚上,大人到队部“学习”。但老实地说,家乡人还是比较厚道,并没有像城里人那样把人往死里整。大都也就是“城乡经验交流会”而已,关键是让大人们互相有个认识的过程。大人要到晚上近十点才回来,我和弟弟就在家里自学。我从青岛来到卑家店之前,已经学了不少的英语,所以到了农村也还是坚持下来。不得不说,挺难的,尤其是没电和困顿。
我家的门冲东,隔着一道半截的墙有另一家门冲西的人家。有一位“半边户”(丈夫吃公粮,妻子吃口粮),丈夫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在家的女主人带着一个男孩儿和二个女儿住在我家对面。他们的“夜”生活倒是很丰富。我听他们全家大唱革命歌曲,类似于现在我们的红歌吧。但要左得多,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以及《毛主席的话儿是明灯》等等。我真佩服他们全家四口的精神头,干了一天的农活,晚上的精神却依然那么旺盛。而且是女主人领唱,几个孩子随着她合唱。我此前不清楚他们是跟谁学的这些唱歌的技巧,但每天听着他们的歌声,也感受到了别样的滋味。那些歌曲我们又何尝不唱呢?那时不唱这些歌曲又能唱什么呢?
家乡人养猪养羊,每到年节总要杀猪宰羊。我家第一年回到农村,手上还有几个活钱。有一天对面家的男主人回来了,估计也不是什么节日,可是他家却宰杀一头小羊。我奶奶就合计是否能从他们那里买些羊肉回来,吃顿涮羊肉什么的。我奶奶那时还没有到沈阳大姑家,而且她又是北京人。于是,奶奶就让我去对面打听一下,他家的羊肉是否卖。那时我也刚刚来到农村,和他家的人也不是那么熟悉。但是谈到买羊肉,我还是去了。毕竟天天吃玉米面饼子还是没有完全习惯。没想到,我去他们家一问,他们很高兴,说绝对没问题。我当时也没记得花了多少钱,是奶奶掏的钱,不过反正也不多。那时的钱值钱,我们买到了相当好的一大块羊肉,非常嫩。那天晚上,我们就把羊肉涮着吃了。没有火锅,就用那种乡下特有的大锅涮的,没有佐料也就自己调配。这顿饭下来真是解馋。父母也是好久没有粘到荤腥了,见有羊肉吃,自然也是很高兴。但同时也有点儿害怕,怕人家说私下买别人的羊肉吃。其实对面的人家巴不得有人买呢。
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了,唱歌是必要的,它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安慰;而如何在此基础上把吃的问题解决了就更好了。那时的农村穷,虽然没到穷得没裤子穿,但手头没有活钱就是一个典型。我想着我拿钱找对面的老乡买羊肉时,他们也是喜出望外。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