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的人品与学问,按“象限论”的说法,有这样几种情形:人品好,学问也好;人品好,学问不好;人品不好,学问好;人品不好,学问也不好。人品与学问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一直对改编自钱钟书小说《围城》的同名电视剧中几个栩栩如生的“教书先生”很有感悟。赵辛楣(英达扮演)大概算人品好、学问也好的老师;方鸿渐(陈道明扮演)大概算人品好、学问不好的老师;李梅亭(葛优扮演)可以归入人品不好、学问好的老师;汪处厚、陆子潇、顾尔谦等混入教师队伍的“败类”只能被贴上人品不好、学问也不好的标签。
可是,学生在学校遇到的老师并没有电影中的人物那么具有“戏剧性”。对于有的老师,并不能一眼看出他属于哪一类,只有相处久了,你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他。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学生在选择老师时,往往只关注他的学术水平,因为这个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而对于他的人品,则不那么容易了解,等到学生真正了解到老师人品不好时,几乎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悔之晚矣!
好在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不是“婚姻”关系,没有一辈子的承诺,也不需要“磨合期”,充其量只是“打工仔”跟“老板”的关系,熬过“合同期”就可以拜拜了。问题是,在求学期内,遇到人品不好的老师,学生该怎么办?
如果老师的学问做得好,对你也还算过得去,你就应该学会把老师的人品与学问区分开来,只管一门心思地把老师的真本事学到手,否则这段学习生涯就全赔上了。学生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跟强势的老师“硬碰硬”无论如何是不明智的。当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有些“不开窍”的老师,还是可以用些“点到为止”的计谋。
有些老师只是口头上假惺惺地关心学生,只见频开“空头支票”,不见“硬通货”到手!平常催促干这干那,公务、私活一大堆,既没有生活补贴,节假日也不发奖金,而他口袋里真的“不差钱”。这时,你可以“激将”一下这位“不自觉”的老师,比如不经意提到某某老师如何给学生发津贴,又如何令学生及家长无比感动,也许对他有所触动而变得不那么吝啬。如果这位老师招的学生不多,手下缺人干活,你的绝招就是哭穷,说生活很困难,恐怕读不下去了之类。不过,我不是在这里教你撒谎,也不是教你趁人之危。事实上,学生在求学阶段全靠父母供养,经济上很拮据也是实情,按理说老师给学生支付点“辛苦费”绝不过分。
有些老师对于喜欢做实验的学生不但不表扬和鼓励,反而冷嘲热讽,因为你买试剂大把大把地花了他的钱,而他并不一定希望你有什么真才实学,只要你能少花钱混毕业就行了。如果你是个认真的学生,你就应该据理力争,说你做的东西很有用,不继续做下去可惜了,而且做出成果也是给实验室增光啊。只要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你的真诚还是可以打动老师的心,同时你也要保证尽量节约经费,不乱用,在购买试剂前一定征得老师同意。他即使再横蛮不讲理,你能少花钱、多办事,给实验室多出几篇paper,他应该没有理由不乐意!
恰恰相反,有的老师成天把学生当“劳工”和“苦力”,就怕你偷懒!但你做出来的东西却全被老师拿去申请专利、发表文章了,并且都要争当第一作者,全然不顾学生也要至少发表一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才能毕业。有些学校规定,导师排第一,学生排第二,也算数,那还好办,否则你还是得好好跟老师沟通一下,至少要让自己发表一篇文章顺利毕业。如果他执意不肯,你恐怕就不得不做个小论文去发表了!
如果你运气不佳,遇到一位脾气很差的老师,动不动就训人,甚至破口大骂或大打出手,简直不可能再延续师生关系!你就只得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反映,并争取尽快改专业、换导师,大不了退学,人不能没有尊严!对于不尊重人权的老师,你虽然不可能让他改过,但你完全可以远离他。
学生求学本来就不容易,如果遇到一位人品好的老师,在自己的学业上必定“如虎添翼”,而遇到一位人品不好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会给自己今后的人生投下阴影。老师们啊,你也许可以打骂你的子女,但你一定要善待你的学生!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