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北京师大数学楼

已有 12429 次阅读 2010-11-15 10:41 |个人分类:谈数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大, 数学楼

注:本文根据北京师大数学学院网页编辑整理完成,原有图片中大多数应该都是陈方权老师拍摄。有些图片过大,我在重新上传前都做了适当调整。 ── 蒋迅

陈方权注:照片全部是马京然拍摄收集的,而且没有一张是我拍摄的,这个一定要明确。这方面的工作全是马京然做的,她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做了很有意思的收集和整理,并有一些撟ǚ脭,我也很赞赏和喜欢她在这方面所做的积累。

目录:

    数学楼介绍   傅种孙先生   数学楼图   数学楼题字   门廊   大门   北门   局部   一楼大厅   楼梯   平台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大跃进时   1980年   日晷   2000年   资料室 (2002)   大镜子   101教室   201机房  

数学楼介绍

数学楼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初,( 1954年6月设计,1956年6月完成),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工业与城市建筑设计院完成设计。

数学楼不仅见证了北师大数学系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同时这栋建筑也是我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中,一个特定阶段的典型式样。

数学楼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主体四层,两翼三层,总建筑面积 6202平方米。主体部分屋顶为中国传统形式的歇山屋顶,两翼为平屋顶,对称布局,一高一底,一坡一平,使这栋建筑显得庄重、静穆和典雅。

建筑的墙面划分带有明显的西方古典砖石结构的构图原则,由基座、墙身和檐部组成。

当时为了表达传统的和民族的风格,除最具中国传统建筑特徵的“大屋顶”外,建筑细部精心设计 了大量简化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符号:主体的挑檐下,设有“蚂蚱头”出挑;两翼的挑檐下,设有“三伏云及人字斗”和“麻叶头”组成的出挑;北门和侧门设有简化 的“垂花门”式雨罩;屋脊的正吻、墙面的花饰,门廊雨罩的 “雀替”“牛腿”、“门上额枋”,都带有变形、简化的传统纹样。

随著大学校园建设的更新、扩建,保留的老建筑将越来越少,她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也将随之逝去,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建筑界关于20世纪初“复古主义”的评判没有定论,但那时所诞生的一些典型建筑所凝聚著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民众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式样为一国文化精神之所寄”。

从照片看,由於加固和维修,屋脊上的装饰已经被取消,因而,屋脊的轮廓显得呆板了。

赵雄(五机部建筑师,精于建筑装饰,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

傅种孙先生与数学楼

今天的数学楼建得非常美,大屋顶的中式建筑,冬暖夏凉,宽敞明亮。她佑护了我们50年,她是我们共同的、温馨的家。无论是今天在这个屋檐下的师生还是离开这里的学子无不热爱她、思念她。这座精美的建筑是与傅种孙先生有直接的关系,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傅先生和数学楼。

据蔡孝浚老师回忆:傅先生在任我校副校长期间,始终重视并直接领导北师大的基建工作。北师大 现在新校址的选定,和最初建校规划蓝图,都是由傅先生亲自主持制定的。傅先生认为,师范院校建校选址,要离城区较近,要方便大学的师生到中、小学去上实习 课程,也要方便中、小学师生和大学各系科的联系。这样既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又可减少许多后勤服务方面的困难。所以,现在北师大的新校址,是当时( 1953年)八大院校中离城最近的一所大学,大家深感受益匪浅。

傅先生以数学家的智慧和才能,研究并制定了北师大各类建筑物的布局和用地方案。他一直主张一 所高等学府,要有优美的环境,带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庭院绿化,以便陶冶学生身心。各类建筑物要按功能分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眷属生活区,活动场区,等 等。当时傅先生亲自让木工师傅做了好多楼房小模型,放在一块木盘上,来回地,反复地亲自摆放、比较,让建筑专家和广大群众提意见,最后确定方案。今天北师 大的总体布局,据专家意见,功能分区等方面都还是合理的。傅先生主张的建筑四合院形式,看法不一,据说,对节约建筑用地,是很好的办法。

据关山老师回忆:数学楼的建筑,也花费他不少时间来提出设计的要求和使用的平面图。然后才提交给设计院去研究参考。

王树人老师讲到,当年他是傅先生的秘书,傅先生当时是北师大的副校长、本系的教授,他负责北 师大新校的建设。建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东边是文史楼、教三、教二楼围著,西边是数学楼、今天的曾宪梓楼(当年只建了地下室就因国家的困难停工了)、物理 楼围著,前面是主楼(已拆掉),形成一个大四合院。数学楼西边是集体宿舍“四合院”,我们许多老师都是从那里搬出来的。再往西是中斋四合院、西斋四合院。 傅先生在北京的四合院住过多年,可见他的喜好。他曾说过物理楼是西洋式建筑,顶上是天文望远镜,楼的地基打得很结实。数学楼要建得更好,要建成中式楼。大 屋顶的中式建筑在那个年代很奢侈了,数学楼 1954 年奠基,建了一年多,主体完成了,一层用红色大理石铺地,我们还记得一块块大理石间用金线镶著。这时上级指示要节约,停建大屋顶式建筑,虽没影响到数学楼 的外观但内部装饰就省了,二楼以上都是水泥地了。

物理系教授赵擎寰先生说,傅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对数学系的贡献不仅仅是留给了你们一座精美的建筑,还有数学系强大的师资队伍的形成,都与他的远见卓识有直接关系。他的无私,他对这个集体的热爱,都奠定了数学系一个厚实的基础。

数学楼图


有人说数学楼像座坐北朝南的坐佛。数学楼以她平等博爱的胸怀,将所有她的弟子一一揽入她的怀中。

于1954年奠基1956年6月建成数学楼。后经过多次修缮。2000年7~9月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加固修缮。外墙围上钢筋水泥层,贴上仿原灰砖的瓷砖;楼道内两侧也用钢筋水泥支撑著;全部木窗换成铝合金窗;楼道加了吊顶,电线看不见了。

数学楼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主体四层,两翼三层;总建筑面积 6202平方米。主体部分屋顶为中国传统形式的歇山屋顶,两翼为平屋顶,对称布局,一高一底,一坡一平.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工业与城市建筑设计院完成设计。

数学楼题字

在数学楼的大门前,师生们有过多少次合影。在刚建成数学楼时门上方就留有三个方框,一直未刻 字。今天墙上刻有“数学楼”“八 ○、八一、八二、八三敬赠”的金字。据胡景浩老师回忆,1980级学生毕业前发起并联合在系就读学生捐款,要在数学楼上镶嵌这几个字。胡老师当时在系里负 责行政工作,就此事去找校领导。开始校领导不同意,原因是当年数学系与生物系合用一个楼,只写数学楼不合适。胡老师说,数学楼一直被大家称作“数学楼”, 将来生物系会搬出去。结果领导默许了。“数学楼”三个字是由政教系胡云富老师书写的。当时此事由学生发起,系领导没有思想准备。要是早作规划,字可以做得 更大些,更好些。【蒋迅注】我当年也为这组字捐过款,至今还保留着捐款证书。

门廊介绍


数学楼正门廊的雨罩使得大厅里格外凉爽。

大门介绍


古色古香的数学楼大门,门上还有门簪。右边是当年的设计图案。

北门介绍

数学楼北门,它是仿古的垂花帘雨门,虽没有颐和园的垂花帘雨门鲜艳,确也清秀、古朴、不失典雅。北京城里许多古老的民居都是这样的门,大观园里也有许多这样方形的垂花帘门。

老北京的讲究,垂花门是二进以上的四合院住宅的二门,座在院落的中轴线上,分隔、沟通内外宅。出入这个门的多是教师,因为家属宿舍在北边。学生们走南门的多,学生宿舍在西南。

局部介绍


数学楼两侧三层窗户上房檐下的装饰是门上额枋,由麻叶头、三伏云及人字斗拱组成。是这座楼最漂亮的装饰。


数学楼四层窗户上房檐下的装饰是雀替。这些装饰都是古建筑中常见的。

一楼大厅


数学楼一层大厅,这里最显华丽、气派。雕花的前后木门,三进的厅堂,宽阔的楼梯,有多少学生从这里穿过都不会拥挤。炎夏来到这里一股清凉沁入心脾。

楼梯


数学楼内宽敞明亮的楼道和楼梯。

平台


数学楼是歇山屋顶式仿古建筑,在这上面可以绘漂亮的图。数学楼两侧还有平台。

1956年的数学楼


1956年数学楼刚建成时1955级学生陈方权与林方域留影,这是数学楼早期的一张照片。

1957年的数学楼


1957年9月,数学楼前树木已很茂盛了。

1958年的数学楼


1958年数学楼东侧还正在建设中。

1959年的数学楼


1959年4月的数学楼西侧。


1959年4月的数学楼西侧。

大跃进时期的数学楼


1959年5月数学楼东南侧,这里是学生们的菜地。


1959年秋数学楼北边的麦子熟了。大跃进的年代数学楼的周围是一片庄稼地。【蒋迅注】我记得这片麦地 (还有一片柏树林) 一直到1970年代还有。后来盖教7楼时终於被平了。

1980年的数学楼


1980年远眺数学楼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1980年的数学楼冬天。


1980年冬天里的数学楼。前面是物理系1956届同学捐赠的日晷,现在移到数学楼东南侧了。【蒋迅注】当年的日晷早在文革期间被砸了。这个日晷是后来重新放上去的。

2000年的数学楼


2000年春天里的数学楼。


2000年数学楼前的花园,有多少学生曾在这里背单词、乘凉、漫步、幽会。


2000年的数学楼。

2002年数学系资料室


2002年数学系资料室的藏书是值得夸耀的(2002年)。

数学楼里的大镜子

数学楼里的大镜子。这面照了60年的大镜子,它都照出了什么呢?照出过这60年从数学系走过 的人! 这是1944年毕业生赠的。据渠占福大爷说,是从南方运来的楠木镜子。这种木头被扔到水里是沉底的。镜子上的“藻鉴常明”常常让我们看了自己的外表,还要 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101教室

2005年数学楼里的101教室,哪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著类似的经历,听课、发呆、看书、考试、交友。想到我们曾同坐在一处,又从这里走向了四面八方,难忘那美好时光。

201机房


2002年数学楼里的201计算机房。

1980年开始建立了对学生开放的计算机房,1992年建成201机房目前是院内最大的机房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554-383881.html

上一篇:这墙够数学的
下一篇:2010年Web 2.0峰会:让数据说话
收藏 IP: 99.27.203.*| 热度|

5 黄安年 熊李虎 杨正瓴 侯成亚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