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10):学分归学分 学问归学问 精选

已有 10652 次阅读 2010-10-21 06:09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 学问, 学分, 夯实基础

学分制、选课制在国际教育界并不新奇,我国在1952年之前的大学教育中也实行过,后一度中断,而近期在大力倡导并恢复推行学分制、选课制方面,钱伟长先生功不可没。正如周哲玮教授所说,先生“1993年在上海工业大学开始推行全面学分制,第二年在刚合并的整个上海大学推行,遇到很大的阻力,也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几年之内,就在全国风行,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生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选课,在这么多的可能性里,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要对自己的选择后果承担责任,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框架里,我们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同样的课程里选择老师。”这些年来,学分制、选课制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上面的引文中,周哲玮教授特别提到了“选择”的问题,极有见地。

对大学生选课事宜,我一直有一些浅见,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在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的过程中,少数同学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l        过分重视学分,以修满学分为主要目的;忽视学问,不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l        在选课时,特别在选定选修课时,以是否容易过关或是否有利于求职为主要标准;

l        在选择讲课教师时,不充分注重老师的学养和授课水平,只关注老师是否“心慈手软”、是否会放选课学生轻松地过考试考核关。

这些想法很要不得!我这里要大声疾呼,年青学子们应该认识到,“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学分不难修满,学问则永无止境,在大学里的一项要务,就是追求学问。在选课时,应首先确定自己宏大的人生目标,在学期间应珍惜时间,像海绵吸水般吸收最有用的知识;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填补其中的缺陷。钱伟长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在清华物理系求学期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发愤苦读,不但修完了物理系的全部课程,还主动选修了数学系和化学系的主干课程,从而为日后成为大师级学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后来者,必须从上述“认识误区”中跳出来,充分利用学校所创造的优越条件,为自己夯实知识基础付出更加辛勤的劳动。

 

在此,向理工科的年青学子献计献策,为他们的选课提出如下建议:

1.        把学分和学问加以区分,把增长学问作为选课的主要目的。修完必修课之后,审视自身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选修最能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课,视野宽一点,领域全一点,只要有需要,数理化照单全收;

2.        选修难以自学的课程,放弃选读易于自学的课程。有一些理工科课程是描述性的,只要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不需要高智商就能学会,这样的课程大可不必去选,自学就行了;有些课程(如一些高深的数理化课程),内容艰深,非要老师引领后方能自学,就必须选学;本校没有合适的选修课,可到外校去短期听课;

3.        选择最有学问、讲课水平最高的老师的课。听他们讲课,不仅可顺利学到实际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方法论,一生受益;

4.        选学一些文史哲知识。到文科类的学院接受名师的熏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然,这方面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自学,理工科学生千万不能成为“文史哲盲”。

 

上述“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的思路也适用于在读研究生。据我所知,我国现行研究生制度对学生的学分要求的“门槛”不高,修满学分较为容易,但是,按培养计划修够学分后,并不意味着已经有了顺利从事科研(或撰写学位论文)的足够基础,还应该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科研的需要,多学几门必须学的课程。我在本世纪初招收了一位副教授级的在职博士生,他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学士、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到我所继续研究流体力学,他希望在解析、数值和实验能力方面有全面提升。在按要求修读了五门学位课程之后,他还在本校本所、复旦交大听了十几门课,有些课听完全程,有些课听了基础性部分后进行自学,与此同时既做理论分析,又做新设计的实验,完成了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三年半之后,他本人和我都感到他在学术上已“旧貌换新颜”,其间他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又到上海交大做了两年博士后,如今已成为本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了。我认为,这是对学分与学问的关系有正确理解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期盼着一批批学子迅速成长,他们有丰富的学识和全面的科研本领,并潜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效力。

 

本文参考资料:

周哲玮,教育家钱伟长,钱伟长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31146.

 

写于200933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9552.html

改写于20101021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5380.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9):给理工科学人开一个数学学习科目清单
下一篇:学习漫谈(11):学一点汉语语法
收藏 IP: .*| 热度|

10 李宇斌 王海娟 窦博 吉宗祥 赵宇 周华 闫小勇 陈然 吕向峰 fqk6166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