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121):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已有 51095 次阅读 2015-3-23 05:33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成才, 学习, 悟性, 思维能力

四年前,写过一篇博文《大学里主要学什么》(见链接中的[1]),宣传了法国当代教育家雅克德洛尔(Jachques Dolors)的观点。文中写道:

“德洛尔力主实行终身教育,并主张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如下四大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认为,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应以这四大支柱为基础。”

接着,对这“四大支柱”做了一番浅析,特别花了较大的篇幅讲述了其中的首要任务——“学会认知”,指出:

“学会认知,主要是学会治学,或者说,学会做学问。当然,在大学里学认知的途径主要是:把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习少数学科(即专业学科)结合起来,决不是学一点专业知识就万事大吉了。”

笔者计划用半个月时间,发布系列博文,集中展开这一话题。作为引子,从近日读到的一篇美文《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谈起,此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他积60年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总结出成就人才的五种素质,并用来做文章的小标题:

——酷爱读书,立学以读书为本

——善于自学是成才的关键

——超强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基础

——文理兼修,以博取胜

——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这篇博文主要叙述最后一种素质。

什么是悟性?刘道玉先生说:“所谓悟性是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它具有偶发性、跳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未卜先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和心有灵犀等。”他举了9岁时的高斯、7岁时的曹冲、7岁时的司马光以及僧人慧能等著名例子,还讲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才少年”刘维宁的故事。

笔者曾说过,自己挑选研究生的标准是“人品第一,学问第二”,而看是否能做学问的第一要素就是“悟性”,尤其喜欢“踩着尾巴头会动”的有灵性的年轻人。

有些青年朋友会感到沮丧,他们自认为“悟性不足”,那么何以成才呢?别着急,刘道玉老先生告诉我们:悟性是可以开启的!他指出:“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方能够显示出来。”他接着说:“那么,怎么开启悟性呢?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顿悟过程而获得的。”说得极好!要“悟”,就应做到上面这“六自”,而做到“六自”,需要努力,但不需要有了不得的天分。所以,自认为资质平庸的朋友不必自惭形秽。几年前,我说过:“聪明是可以打造的”(见链接中的[2]),倒是与刘老先生不谋而合。上苍对每个人是大致公平的,赋予每个正常的大脑一千亿个神经元,就看我们怎么训练、调用它们了。

刘道玉先生特别指出:“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这正是很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之一。我们作为“小不砬子”,不能等待改革,而是应该学会在当今的条件下,不断自觉地开启自己的悟性。

先生给悟性的定义是“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开启悟性、提高悟性,就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一点认知心理学,这是下文的话题。

 

参考资料

1、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7688

2、刘道玉,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光明日报,2015.1.6 , http://www.cridao.com/news/2015/0109/27791.html

 

写于2015323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学习漫谈(34):大学里主要学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2184.html

[2] 学习漫谈(57):聪明是可以打造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720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876488.html

上一篇:科普新篇-4:马路上的力学(三)对冲行人流浅说
下一篇:悦读过笔-3:让我们一起追求真善美
收藏 IP: 101.224.90.*| 热度|

15 彭思龙 董焱章 高敏 高义 张士伟 李毅伟 孟浩 蒋百川 晏成和 孙学军 科苑往事 朱新亮 clp286 loujinshan LairdUnlimit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