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DPI全称是——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其旗下拥有多个Open Access(OA)期刊,其中已有56个被SCIE/SSCI收录。因为是OA出版,所以每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支付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且IF越高,费用也越高。其发文量非常大,发表周期很短。我之前的博文里介绍我的MDPI文章,有网友评论:“原来是MDPI啊,难怪这么快”、“MDPI给钱就发……”。果真是这样的吗?从我自己给MDPI投稿和审稿的经历来看,不是这样的。
投稿经历。目前为止我在MDPI已经发表了3篇第一作者的论文。下面简述一下最近一篇文章的发表过程。初投稿时,文章还没有改的很好,但为了能在年底之前接收,就匆忙投稿给处理稿件神速的MDPI下的期刊Remote Sensing。一审大概用了15天左右,根据3个审稿人的意见,编辑给的意见是:Reject and Decline Resubmission。虽然很失落,但3个审稿意见还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其中一个审稿人,逐行审稿,在PDF文件上给我标注了很多的评论和修改意见。这个审稿人很负责,但从他的语气能猜测到他给了我们Reject的结果。我心服口服,他多数的评论都是中肯的。参照3个审稿人的意见,我们重新计算了大部分的数据,仔细修改了全文,并润色了语言。虽然是“Reject and Decline Resubmission”,但考虑到MDPI的速度快,Remote Sensing的IF、分区都还不错,我还是厚着脸皮又投回去了,碰碰运气。
编辑很快又给我拒了,说若还想投过来,还得提供一个详细的修改说明。又花了一两天时间写了一个修改说明,放在Cover letter中,第三次投回去。马上送了外审,应该还是送原来的审稿人(一审有一个审稿人给的小修,所以这次就送了2个审稿人)。也就三五天时间,2个审稿意见都回来了,那个很负责的审稿人很认可我们的修改,还是用PDF标注的形式给我们二轮审稿,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最后结论应该是小修;另一个审稿人直接接收。编辑最后给了小修。修改好,返回去,马上就接收了。
这篇文章,我们选择公开全部的审稿过程,还有文章的早期版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2072-4292/11/4/468/htm
我上一篇MDPI的文章,经历了三轮审稿,第二轮时2个审稿意见不一致,编辑加送第三个审稿人,第三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可以,才给接收的。可以看到,MDPI速度确实很快,但发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还可以看到,审稿人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命运。
再来看看我的审稿经历。最近审了一篇Remote Sensing文章,提交审稿意见后可以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一共,4个审稿人,2个Reject,2个Major Revision,最后编辑给的是Reject。还有一次审稿,我2轮都给了Major Revision,但另外2个审稿人都是从一审的Major变成二审的Minor,作者修改完二审意见(包括我的意见),编辑就给接收了。我已经给MDPI旗下的期刊审稿5次了,总体上我觉得还是很正规的。
基于我个人给MDPI的投稿和审稿经历,我认为MDPI还是很正规的。要知道56本期刊被SCIE/SSCI收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且被收录的期刊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此外,MDPI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只要作者同意,就可以公开稿件的整个评审过程,就像我上面的文章。
要指出的是,我认为MDPI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我了解,有些科研新手,一开始投稿,投给传统期刊总是被Reject,而投给MDPI,则就能发表,奇怪!也有朋友说,即使一审给Reject,但只要反复投,文章最后总会发表的。有可能,MDPI为了提高发文量,对文章学术质量的要求与传统主流高分期刊相比,确实是低。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对MDPI应秉持审慎的态度。MDPI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发文量越来越大(比如旗下的sustainability,2019年3月的发文量就达到了641篇),潜在的问题也可能较多,所以获得广泛的认可还需要时间。好文章,建议优先投给研究领域的主流期刊;经费充足,且着急发表的话,可以考虑投给MDPI旗下的期刊。
写在最后的话。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MDPI的优点(56个期刊被SCIE/SSCI收录,且影响因子稳中有升;更多的期刊已被ESCI收录;审稿周期短,他们甚至还提供了Reviewer Board帮助作者快速选择审稿人;发文量大,稿源肯定更大;选择公开稿件的评审过程;拥有数据期刊Data,预出版平台等等),而非因为它收费、发文量大就诟病它是给钱就发。关于费用:OA出版的期刊费用都很高,Elsevier旗下的期刊文章如果选择OA出版,费用比MDPI的高很多!中文期刊,收取版面费,还不是OA出版,读者还得订阅才能下载和阅读呢!关于发文量,很多传统期刊的发文量都是越来越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