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情报学报》发文(III)之博友问答

已有 3460 次阅读 2018-9-13 20: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rejoinder


其实这两天一直很矛盾,不知道《情报学报》发文的故事该怎么写下去。刘洋博主以为我这篇文章发表,只是武夷山老师送给我的一个人情,建议我把这篇博文删除和隐藏。一时间弄得我左右为难:接受刘洋的建议,把博文删除和隐藏吧,好像自己真的有愧在心,对自己的研究没有信心,就等于承认是武夷山老师不顾科研价值,利用期刊在买人情。公开着吧,好像在中国现在的科研环境中,大家读了那篇博文,都会和刘洋博主有同样的感觉,也是在说我这篇文章是在武夷山老师人情的基础上发表的,我的研究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

  这让我陷入两难之地,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好听之任之,无助之中,我只好听天由命,心想着过两天,也许这篇博文沉了,人们不再关注,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这两天我发现这篇博文的浏览量持续快速增长,我想,还是rejoinder一下吧。

 一:这篇文章是武夷山老师在买人情吗?

  不得不说,没有武夷山老师的推动,我是绝对没有力量让《情报学报》规范审稿流程,让编辑部规范答复作者稿件审理结果的。但我想,没有武夷山老师,我也应该能够得到审稿人的评审意见的。我觉得得到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是我给任何一个同行评审的期刊投稿的权力。按照我对目前国内外目前流行的审稿程序的了解,我如果回答了审稿人的意见,我还是可以再投《情报学报》的。比如当作者对审稿决定和意见“不服”并“胡闹”时,主编怎么办?,作为主编就明确回答作者“你可以反驳,修改稿件,通过投稿系统重投为新稿件,我们不能拒绝投稿当然结果如何,我不得而知。可能如果没有武夷山老师的慧眼识珠,没有他的推荐,这篇文章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可能性会很小。

  但武夷山老师是在买人情吗?武夷山有篇博文是:做推荐人和拒绝做推荐人,我在后面曾留言,说

6]刘玉仙   2017-10-7 12:19

最近,梁进老师的《淌过博物馆》再版了,赠送了我一本,再次看了一遍武老师写的序言,其中详细叙述了你在美国淌博物馆的经历,最后说,我甚至可以腆着脸皮说,当今之世,如欲为梁老师这本书写序,舍我其谁也?
写序也是一种推荐方式。

武夷山 回复 刘玉仙 : 写序也是推荐,我同样不是有求必应。

2017-10-7 12:251 楼(回复楼主)

  我相信武夷山老师能推荐这篇文章,是他首先认识到这篇文章中的创新点和这个创新点中所蕴含的价值,所以,才推荐这篇文章的。是武老师作为科学计量学者,慧眼识珠,而不是枉顾科学价值,拿自己的威望送人情。武老师自己也有很多情报学文章,没有发表在《情报学报》上。

  另外,不说武夷山老师这么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就说你我这样的平常人,如果某人求我们推荐一个我们根本看不上的东西,我们会推荐吗?我想我会找理由拒绝,您呢?

另外,我目前也在和国外两三家期刊编辑部争取被拒的文章发表。有的主编我认识,有的主编我不认识,但据理力争,和人情无关,和文章中的科研价值有关。

第二:公开这个过程,有损《情报学报》的声誉吗?

  如果《情报学报》在我的要求下,一直不给我审稿意见,这才有损声誉。但现在《情报学报》通过这么一个案例,规范审稿流程,规范答复作者稿件审理结果,可以说会推动学术出版的革新,尤其是在我这篇文章的审理过程中,帮助作者和审稿者沟通,通过答疑,凝练创新点,最终把一个新的发现呈现在学术界。我想《情报学报》应该是推动了科研走向深入,应该是为《情报学报》增辉的。

  按照国内目前的投稿环境,不给任何理由,请作者改投他刊绝对不是个例,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按照我在国内的投稿经验,80%的可能性你会碰到这种情况,所以,大家都认为,没有武夷山老师,编辑部是绝对不会重新考虑这篇文章的。所以,《情报学报》不给审稿意见,只说改投他刊的的审理结果,是国内学术出版现状的一个缩影,不是《情报学报》本身特有的行为,不能说是某一本期刊的弊病。

  但这不是应该有的一种状态,不是期刊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愿意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我不愿意发表我就不发表的年代了。期刊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必须要想办法组织学界,深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组织和推动科研向深想前而行,《情报学报》在我的这个案例里做到了,所以,这是为《情报学报》增辉的事情。国际上的期刊基本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国内期刊还固步自封,不朝着这方面走,恐怕……

三,我的文章有没有价值?

  我是在《情报学报》推动下,发现并定义了一种共期刊的学科类间关系:

一种期刊,因为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而被划分到不同的WoS(Web of Science)学科类别(a journal’s co-assignment to different categories)。这些类别的学科就会有相同的期刊(categories’ co-membership of journals)。而这些期刊的论题又是相关的,各个类别的学科间因为共有期刊论题的相关性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把因为这种相关性而形成的学科类间关系称为共期刊的学科类间关系。

这种关系到底有什么意义,让我来举个例子吧。前些天程宗明老师发表博文称南农大与《Science》合作创办《植物表型组学》英文期刊 ,这种期刊的创办,标志植物表型组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成熟,因为是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学术导师,我其实也关注这个事情,如果南京农业大学仅仅把这作为创办一个期刊这么简单的事情,我觉得还真的没有做到位,如果能够赶紧集中植物表型组学的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比如植物学,计算机学,生物信息学等几方面的研究人员合作,设立专门的学术机构,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在下一次学科评估中,南京农业大学的这个学科,可能会带动一大波相关学科成为一流学科的。这就是我文章中所阐述的关系框架可以做的,还算是有点有意义的吧?


最后声明一点,此文未经任何人审核而发出,论证材料都是公开的,仅仅大家能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1134651.html

上一篇:如何评价一个医疗技术
下一篇:我们仨,在北京
收藏 IP: 111.18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