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教研圈:初中数学代数范围的重复性练习的设计与实践

已有 6415 次阅读 2017-7-10 12:20 |个人分类:研究生数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研圈:初中数学代数范围的重复性练习的设计与实践

王永晖  (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教研圈参加人员:仅仅限为大中小学的优秀数学教师,具有研究琢磨的精神,人数少才方便讨论和研发。普通家长和普通教师,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以后参加我们研发成功之后的报告讲座。


教研圈内容: 初中代数里面的重复性练习,每次12分钟。


我们的想法是,重复性练习,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关键是,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去重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构思,就跟此很有关系。


初一整个一年是代数学习,初二一年是平面几何,初二的时候,每次数学学习时都要有一个附加的12分钟的代数练习,把初一所学进行重复,熟能生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一的一年,每次数学学习也可以有一个12分钟练习,内容则是之前小学高年级的内容,譬如速算和巧算,等等。

---------以上摘录自《小教室今后几年的教学计划

我们在这个教学计划中,重复性练习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前两个都已经比较清楚了:

1.   Panamath估算测试      最底层的数觉,婴儿都能具有, 有的孩子得分超高,而有些相比之下,差了两三倍的都有,看来还是应该练一下。

2.  百格猜算  我们研发的有小学算术版,和初中代数版,这是最基础的计算能力,跟普通的练习册做题还不一样,重复度非常高,从而练习的效率也高。

3.   代数巧算 ,即本项目所希望研发的内容,姑且称之为这个名目。

4.  Alcumus  等类似的题库,相当于那些练习册,题量比较多,从而重复性较差,但是,这一部分也是需要的,否则学生缺乏做题的灵活性也不行。

前3个重复性练习,每次加在一起,不会超过30分钟,这样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重复是不行的,但是过量的重复也没有必要,关键在于合适的度,这在我们小教室过去的教学中很好的体现,就像小苗浇水,每天浇一点,日久之功,不可小视。

我们的这个教研项目,面临的问题是,最基础的重复性训练,比较清楚,就用百格猜算(或者其他普通的计算练习)就可以,属于第1、2层面,而市面上见到的练习册,题量比较多,属于第4层面,在最基础的重复性训练,和市面上的练习册之间,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中间层次,既具有比较高程度的重复性,同时,又比百格猜算具有稍微多一些的题型。

教育不仅仅是加法,更重要的是减法,我们怎样把小学高年级算术和初中代数的练习,精简到最根本的程度,从而才方便于日常的重复性练习,为孩子们的算术与代数的“数觉”,打下很好的基础。


这个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国外相应类似的卷子称作Number Sense,我们已经做了几次,但感觉还不能够覆盖住我们的目的,我自己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经验比较少,这里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老师一起来商讨和研发,我们可以抽时间在首师大办公室或教室聚一下,也可以利用微信群来研讨。

欢迎参加!


联系方式:taiji.yonghui.wang(at)gmail.com    每信必复,如果未收到回信,请再发一次。


附注A. 本项目也欢迎对数学教育特别感兴趣的IT工程师参加,但是,我们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圣洁的理想的,目前阶段,只接受具有相同愿景的IT工程师,特别合适的话,在长期磨合与友谊的基础上,可以成立非商业性的民办非企业类公司,将我们的研发成果落地。


附注B. 代数重复性练习(代数巧算)的设计原则初探:

原则1. 与百格猜算的口算相比,允许用草稿纸笔算。譬如,百格猜算的小学版适合加法和乘法,不适合减法、除法。百格猜算的初中代数版,则除加法和乘法,还可以包含进减法和适当程度的除法(分数)。而更多的分数与分式计算,则应放入代数巧算中。


例1. 譬如那些涉及代数运算律的巧算题,这一般属于小学高年级题目,可以放在初一阶段,初二阶段的代数巧算,则希望跟字母代数更融合在一起,当然,我们希望还能够比这个范围稍大一些,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


附注C.  有些高智商的学生,表现为不爱进行重复性训练。有些中小学老师也认为,超常儿童不需要进行过多的重复性训练就能把知识掌握,弄多了反而让他们烦(有道理后面再说),这些中小学老师/家长,也因此往往会助长这批孩子们的此种风气,尽量往前学,学过的不用重复太多,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可能恰恰由此毁了这些孩子未来成为学者的可能性。

         就我自己的科研经验来说,数学总会在某个时刻,超越任何一个人类的能力极限,这个时候就需要重复性训练或者说习惯,我在大学阶段将之称为“忆筛”,但是,如果这些高智商学生,已经不喜欢重复性训练了的话,那么他们在大学反而学的不会好。就我在首师大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首师大也有较少的高智商学生,不是没有还是有几个的,但是某些高智商的孩子为什么到了大学也学不好呢。

         让我们反观小孩子,绝大多数小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可以看出,是非常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的,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讨厌重复训练了呢?一个原因可能是家长,态度上否定孩子的重复,不耐烦的表情之类或直接干扰和阻断的做法,从而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这样是错的,另外一个,可能来源于学习,进度太快,缺少重复基础下的深思熟虑。

      重复性训练,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熟能成巧”,在学业上,更是会表现为“熟能生慧”。

      --------李克正老师批注:关于“初中数学代数范围的重复性练习”  1964 年, 华罗庚先生访问南师附中时与教师们座谈, 问及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解题的要求, 有老师回答说“熟练”, 华先生说“要烂熟”。

没有重复性的练习当然不可能达到“烂熟”。那么, 为什么“有些高智商的学生,表现为不爱进行重复性训练”? 问题在于文科式的教学。

具体说, 数学中的重复性训练并非将同一个习题反复做, 而是在重复中有提高。至于提高得多快, 是需要“因材施教”的, 所以这方面的“设计与实践”就非常重要了。如同爬坡, 虽然每步都是重复, 但越爬越高, 而且对每个学生要有特定的坡度, 既要能使他爬得上去, 又不能使他“如履平地”。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 是需要很大的努力的。

如所周知, 现在中学的化学、生物等的教学完全是文科式的, 物理也差不多了。数学只是由于少数数学家的顽强抵抗, 还没有完全文科化。不过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至少中学数学教科书已经很文科化了; 现在正在搞的数学“素质”评价,也是文科主导的。

例如, 一种教学法是反复做同一个“题型”的训练, 其最高境界是训练到成为条件反射 (尤其是对选择题), 这样

在考试时就可以节约时间。这其实是被中考高考逼出来的。这种把学生当学习机来培训的方式, 学生“讨厌”是很正常的。

其实选择题本身就是文科的考试方法。数学教育是要让学生“懂”数学而不是仅仅“知道”数学 (按时髦的术语为“知道分子”)。仅仅“知道”当然不会用 (哪有实际的数学问题预先给好“选择”的)。无论在理工科哪个专业还是日常生活、通用技术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都是要靠“懂”数学的人去解决 (一般只是“应用”数学, 谈不上“创新”)。仅“知道”数学的人, 只会到处寻找解决方案, 例如到网上搜 (这种情形现在已很常见, 往往令人哭笑不得)。就这方面而言, 所谓“高分低能”的说法是有意义的。

-----批注结束-------

不过,我的观点,跟李老师还是稍微有细节上的不同。就我们小教室的实践而言,还是注重最低级的简单重复,我们有个每周十分钟测试,如果周六成绩不高,后面每天都要再做一遍,就是原来的题,这种重复,我感觉对孩子们的大脑是有改变的,所以才会做。

         完全大剂量的简单性重复,固然会让学生们建立不起喜欢重复的学习习惯,但完全没有简单性重复,也不行,剂量定在每天10分钟左右,应该是合适的。这是我们的小苗浇水原理,每天一杯水就够,完全没有旱死,或者大水漫灌,都不好。

         要多说一句的是,这个十分钟测试题,大部分是孩子们自己挑选,甚至自己构思出来的,这个环节就不是简单性重复了。总的想法是,如何让学生们觉得有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为了有意义的事情去重复。

         对于中小学科目,将数理化这些科目文科化的倾向,我在大学生身上是有看到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对,弄得像个政治家一样去思考数学,肯定学不下去的,我们这里其实也不是要诬蔑和贬低文科思维,须知,中国的文科,跟世界其他文明国家的文科,还是不一样的,文科也应该讲究理性思维的,但鉴于国情,我们这方面不能讲,要背道而驰,所以只能各人自求多福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065530.html

上一篇:海报20170624: 游戏·策略·数学一款源自中国的数学游戏 李建华
下一篇:Hartshorne写的平面几何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2 王安良 张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