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所谓的“期刊黑名单”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 精选

已有 16994 次阅读 2016-10-20 16:0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黑名单, 期刊

     一份“45种高危SCI期刊黑名单”流传很广,而且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说这是在“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中信所公布了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状况和趋势,并首次公布了45个“高危”期刊,建议大家避免向这些高危杂志投稿,对于已经发表的论文,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现在应该已经确认,这个所谓的“黑名单”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这个期刊目录却是的确存在的,中信所统计了影响因子领域排名靠后,但发表中国人论文较多的SCI期刊,而且在会议资料中就有这个期刊名录,应该说参加了“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并获得会议资料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目录,只不过微信等途径的广泛传播让这个目录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其实这个目录受到关注是很正常的,即便没有这么广泛流传,但相关单位、论文作者在投稿的时候也一定会掂量掂量,是不是还要向目录中的期刊投稿,因为一篇论文是否被SCI收录,可能得到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向期刊投稿录用后,期刊却被从SCI剔除,那么,原来可以申请毕业答辩的学生可能就因为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不能答辩毕业,一个教师也可能因为缺少了一篇SCI论文而在职称晋升时受到影响。所以许多人可能会选择把文章投到别的期刊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或许这些期刊因为这个名录稿源受到影响而更容易被录用,所以在这些期刊还没被踢出之前赶紧投稿打个时间差。也有可能,不久后某些单位自己会出个本单位的期刊黑名单,把这些期刊列入黑名单。

      当然,对此更重视而且受到影响更大的肯定是名单中的期刊,据马军博主 45种“高危”SCI期刊黑名单的最新进展的介绍,已有相关出版社和期刊对此进行抗议和交涉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期刊的声誉,更会对其稿源产生很大影响。类似情况其实在去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新版发行后就出现过,当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等几份被踢出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也进行了多方抗议。因为现在确实有许多单位在计算成果的时候,只计算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这使得许多论文作者只向核心期刊投稿,于是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稿源的质和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差别,期刊也就走向了两极分化。

     国内期刊往往被列入核心期刊后,有了稿源的基础,也就具备了越办越好的条件,在发行量、版面费、广告费收入等方面都有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而差的期刊如果跻身核心期刊无望,则可能走上用版面费养活期刊的道路,也让灌水论文有了市场,越是对论文质量放低要求,就越难提升期刊的品质,就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甚至给论文代写、造假等创造了条件。其实外文期刊同样如此,如果不是SCI的源期刊,即便业内有较好声誉,但一定很少有来自中国的论文,而一旦期刊被SCI收录,则有大量中国的论文滚滚而来。如果有人去统计一下近年来被SCI剔除的期刊发文情况,一定能发现这些期刊在SCI收录前后中国作者的明显变化。

     所有这些,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与相关的评价体系有关。“以刊评文”现象大概可以算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方式了,无论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还是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奖等等,都要拿有多少核心期刊论文、多少SCI论文来说事,甚至有多少篇这样的论文成为申报的门槛,没有连申报资格都没有。然而,当所谓同行评价实际上许多时候更容易受到关系、圈子等人情因素的影响时,还是有不少人更愿意接受期刊分区、影响因子等硬杠子的评价方法,所以,这几乎成了一个争论不清的事情了,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观点。

     说实在的,我应该算是“以刊评文”的坚决反对者,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这应该是毋容置疑的。但当有人咨询投稿等事宜的时候,我却肯定要查一下期刊是否SCI收录,国内期刊则要查一下是否CSSCI或CSCD的源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然后给人的建议都是尽可能向这些期刊投,特别是在升职、毕业、报奖等环节需要论文的情况下。而所谓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好像已经不是发论文的主要目的了。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1009902.html

上一篇:高考改革,好像总是越改学生的压力越大
下一篇:由“蓝瘦香菇”想开去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24 徐令予 马军 李学宽 郑小康 史晓雷 武夷山 黄永义 王启云 王文锋 徐晓 钟炳 黄育和 岳东晓 王春艳 韦玉程 杨洪强 蔡庆华 朱晓刚 周春雷 zhouwangpu liu0h aniuaniu cbinq hqing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