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我知道大多数博士生对选题很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不清楚课题的范围、重要性,等等。往往读了不少文献,觉得这个课题已经没有多少好做了。
李:不少课题、也许大部分课题,并非一开始就很明确,而是逐渐清晰起来——极目峰途渐渐清。如果认为某课题比较合适,但没把握,可以试着先做做,不必对它界定得很清楚之后再下手。判定需要时间,有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为证:“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钻龟和祝蓍都是占卜方法。不会选题,是大部分博士生的共同苦恼,因为还浮在面上、太浅,走马观花。问题好比深水洞穴精灵:不深入,千呼万唤不出来;深入后,不招自来常相伴。海面上漂浮的只有腐尸,不深入充其量只能得到“腐尸”般的课题。
学:我想,我们不少人也知道要深入,但是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深入下去呢?
李:通病是思考得太少、太浅,必须多想、多琢磨,不仅知其然,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应多问其所以然、即“为何如此”。质疑“所以然”是问题的重要源泉。问题、问题,因“问”而得“题”,不“问”则无“题”。如果自己能回答或看文献后能回答,理解就加深了;如果无人回答了,就有了新问题。所以,这类思考立于不败之地,何乐而不为?另外,要特别关注矛盾或不协调、不通之处,这是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源泉。矛盾可能存在于不同角度之间、不同理论或解释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等等。如果对某个感兴趣的课题看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问题,我建议花大力“啃”下两三篇好文章,集中精力于某个点,就能深入。
教:看综述文章所说的open problems以及人家文章所说的future work也是一条路。
李:虽然这些问题本身未必合适,但考虑它们很可能会有所收获,种瓜得豆。
学:对于博士生选题,何毓琦教授有个具体建议:挑选一篇真正有兴趣的论文,作者最好比较年轻,是一颗新星,因而更有兴趣与他人合作,推广自己的工作。努力研究这篇论文,完全彻底地理解它,达到能发表高水平新见解的程度后,与作者联系,他会兴趣盎然地和你这个认真的知音交流。然后,和他探讨工作进展,提出高水平的见解。一旦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你的博士研究就上路了,而且有专家一路指导。他还说他的博士研究就是这么做的,那个新星就是卡尔曼(Rudolf Kalman)。
李:似乎不错、可行,它与上面所说的“要选好题,就得深入”一脉相承,而且很具体。我本人虽然没有这个经历,但我知道一些例子,比如著名史学家吴晗得以师从胡适,其求师过程与此就有相通之处。
教:国内团队的课题往往是纵向项目和国家项目,里面基本已经限定了方向,如果想选择的话,约束比较大,因为后面要验收,能够自主选题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李:这还是跟你的决心有关。之所以分这部分给你做,本来就跟你的铺垫、长处有关。如果对之不感兴趣,对其他的兴趣大,就要慢慢挪、慢慢移,很难一步到位,但还是有一点空间的。长此以往,还是有希望多做自己感兴趣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598403.html
上一篇:
与青年学子谈科研选题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下一篇:
与青年学子谈科研选题6——如何应对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