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要看该课题成功完成后有多大影响,也就是会改变多少东西、改变的程度有多大。改变包括由不清楚变为清楚。一个简单的判据是:越能向远离课题的外人解释清楚,课题的意义就越大。小同行之外的研究者也关心的课题一般比较重要。另一个判据是:这一课题的成果,会导致多少有意义的后续结果。不知道课题的重要性说明对课题的把握和对领域的了解不到位。只有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别无他法。在研究初期不清楚课题的重要性并不少见,尤其是新手,不要气馁。择重舍轻的“重”内涵丰富,比如可以包括是否容易得到经费支持。说到重要性,大多数学者都有一个重大误区,认为意义重大的课题都比不重要的难度大。事实上,不重要的课题有可能比重要的同等困难甚至更加困难。一个更通用而一般的问题也许更容易解决。举例来说,一个算术应用题可能是一个代数问题的特例,而这个更一般、更重要的代数问题却往往更容易解决。正如大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和戴德金(Dedekind)所说:假如直接求解,一般问题到头来往往比特殊问题更容易。(As it often happens, the general problem turns out to be easier than the special problem would be if we had attacked it directly.)我觉得重要性与难度之间的关系不大。主要在于:如果重要且容易,可能别人已经解决了。所以在一个新领域,那真是没有多大关系,根本不见得重要的就难。在一个老领域,倒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多人转来转去,看到一个重要而又容易的,就解决了。
教:应该怎么看所谓的意义重大?多重要的课题算是意义重大?
李:多大算大,因人而异。所选的课题,至少本人应认为是重要的。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课题根本不重要,而且兴趣也不大。粗制滥造,小打小闹,发表一堆垃圾文章凑数,想靠量取胜,以此拿项目、加薪、升职。既然不喜欢这个课题,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喜欢的呢?既然不喜欢做学问,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喜欢的职业呢?这真是浪费生命,悲夫!不喜欢、不善于做研究的人,却偏偏以研究为职业。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的《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智慧书》)说得好:优秀在质而不在量。(Excellence resides in quality not in quantity.)同样,成功、声誉和价值取决于研究成果的质而不是量。据说居里夫人一生只发表了七篇文章,却两次获诺贝尔奖。并非人人都能取得重大成果,但是,不考虑重大课题,就不可能有重大成就。不可能考虑小问题而种豆得瓜。有人建议选择最重要而又力所能及的课题,除了没说兴趣之外,这很有道理。为什么名师出高徒?名师的弟子大多瞄准重大课题,一旦成功,就成器了,就是高徒,就广为人知,所以名师出高徒。宋代鸿儒陆九渊有句名言: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可以说是正确选题最为成功的范例。我建议你们读一读沃森(James Watson)的《The Double Helix》(《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沃森讲述了他是如何坚持正确的选题,排除万难,“羽化而登仙”——由一个博士后在短短的几年内一举获得诺贝尔奖。这本书很有争议,原来取名为《Honest Jim》,意在实话实说,不加掩饰。它的直率可以和以此著称的卢梭的《忏悔录》相比,简直可以说是厚颜无耻。哈佛大学出版社看了稿子之后单方撕毁出版合同,不肯出这本书,觉得它败坏科学家的形象。科学家并不都像他那样不择手段和厚颜无耻,我们不该学他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