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青年学子谈科研选题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已有 13628 次阅读 2012-8-2 20:1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我们都知道要选重要的课题。我认为主要困难在于不知道课题的重要性。怎么判断一个课题有多重要呢?

李:主要看该课题成功完成后有多大影响,也就是会改变多少东西、改变的程度有多大。改变包括由不清楚变为清楚。一个简单的判据是:越能向远离课题的外人解释清楚,课题的意义就越大。小同行之外的研究者也关心的课题一般比较重要。另一个判据是:这一课题的成果,会导致多少有意义的后续结果。不知道课题的重要性说明对课题的把握和对领域的了解不到位。只有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别无他法。在研究初期不清楚课题的重要性并不少见,尤其是新手,不要气馁。择重舍轻的“重”内涵丰富,比如可以包括是否容易得到经费支持。说到重要性,大多数学者都有一个重大误区,认为意义重大的课题都比不重要的难度大。事实上,不重要的课题有可能比重要的同等困难甚至更加困难。一个更通用而一般的问题也许更容易解决。举例来说,一个算术应用题可能是一个代数问题的特例,而这个更一般、更重要的代数问题却往往更容易解决。正如大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和戴德金(Dedekind)所说:假如直接求解,一般问题到头来往往比特殊问题更容易。(As it often happens, the general problem turns out to be easier than the special problem would be if we had attacked it directly.)我觉得重要性与难度之间的关系不大。主要在于:如果重要且容易,可能别人已经解决了。所以在一个新领域,那真是没有多大关系,根本不见得重要的就难。在一个老领域,倒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多人转来转去,看到一个重要而又容易的,就解决了。

教:应该怎么看所谓的意义重大?多重要的课题算是意义重大?

李:多大算大,因人而异。所选的课题,至少本人应认为是重要的。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课题根本不重要,而且兴趣也不大。粗制滥造,小打小闹,发表一堆垃圾文章凑数,想靠量取胜,以此拿项目、加薪、升职。既然不喜欢这个课题,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喜欢的呢?既然不喜欢做学问,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喜欢的职业呢?这真是浪费生命,悲夫!不喜欢、不善于做研究的人,却偏偏以研究为职业。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的《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智慧书》)说得好:优秀在质而不在量。(Excellence resides in quality not in quantity.)同样,成功、声誉和价值取决于研究成果的质而不是量。据说居里夫人一生只发表了七篇文章,却两次获诺贝尔奖。并非人人都能取得重大成果,但是,不考虑重大课题,就不可能有重大成就。不可能考虑小问题而种豆得瓜。有人建议选择最重要而又力所能及的课题,除了没说兴趣之外,这很有道理。为什么名师出高徒?名师的弟子大多瞄准重大课题,一旦成功,就成器了,就是高徒,就广为人知,所以名师出高徒。宋代鸿儒陆九渊有句名言: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可以说是正确选题最为成功的范例。我建议你们读一读沃森(James Watson)的《The Double Helix》(《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沃森讲述了他是如何坚持正确的选题,排除万难,“羽化而登仙”——由一个博士后在短短的几年内一举获得诺贝尔奖。这本书很有争议,原来取名为《Honest Jim》,意在实话实说,不加掩饰。它的直率可以和以此著称的卢梭的《忏悔录》相比,简直可以说是厚颜无耻。哈佛大学出版社看了稿子之后单方撕毁出版合同,不肯出这本书,觉得它败坏科学家的形象。科学家并不都像他那样不择手段和厚颜无耻,我们不该学他这方面。

学:西方比较强调自我,“个人认为”可能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下更为重要;而对于东方来说,单单“个人认为”并不能使大部分人满足或者产生安全感。获得社会或集体认可的心态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为了得到这种认可,往往需要与社会和集体保持一致而趋同。在选题上,东方人这种趋同的心态也许导致了“跟风”这种学术风气。

李:是的,但选题时要选自认为重要的。最多是眼光见识不够好而出错。但至少你要觉得意义不小,否则还去做,就是浪费生命,除非你是乐在其中。

教:对于选题,我想重要性比兴趣更重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果重要,可以培养相应的兴趣。

李:强扭的瓜不甜。对多数人来说,我相信兴趣更要紧。兴趣确实可以培养,但也可以在重要的课题中选自己感兴趣的。说得极端点,研究感兴趣的课题,是为自己做研究;研究重要的课题,是为他人做研究。如果不喜欢,即便重要,也是替人高级打工。这使我想起孔子的名言:“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我们还可以证之以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北大文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他说平生所学唯一的秘方是“读书不肯为人忙”。何况,真正兴趣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注意,我并不是说,看重重要性就是小人之学。

学:为什么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为什么不是相反:君子之学为人,小人之学为己?

李:荀子在《劝学》中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小人学习就像用家禽和小牛这样的古代常用礼物去讨人喜欢。也就是说,小人学习是为了炫才耀己、利禄之途、要誉之地,为了抬高身价,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而君子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正己育德、增知长识。不过,成名成家、争强好胜、赢得荣誉和尊重、希望自身价值得到广泛认可是很多人治学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中不乏大师巨匠,这无可厚非。比如达尔文就说他自己有一种虚荣心,想要博得同道科学家们的尊敬,这是他的科研动力之一。

教:我们知道科研非常艰苦,而我们都要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上学的过程当中,朋友、同学、亲戚已经在事业上有了一定成绩,有了车和房等等。我觉得这跟心态有关,需要抵制诱惑。您谈到为己、为人,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科研成果在自己的名下。我个人狭隘的理解是,在公司工作,比如软件公司,写了很多软件,相当于给公司做产品,公司给你的回报只有薪水。所以,去公司上班是为别人工作。而在高校工作是国家付你工资,让你做科研,成果在你自己的名下,是为自己工作。

学:钱伟长说,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兴趣、他的专长。只有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以后,兴趣才会培养起来。

李:这个观点突出重要性、看重结果,国家的需求是从重要性角度上说的,做出了肯定贡献大,所以是看重结果。我更强调过程,我认为,过程第一,结果次之。如果视重要性而定,就难免扭曲自己,难以最好地发挥,成就反而受限。跟着兴趣走,不求可自得,最终结果反而可能更好。梁启超甚至说:“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是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强调最终结果,要是达不到,代价惨重——人生变得意义不大、变成失败。当然,对于看重兴趣或重要性,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说到根本,次序至关重要,巨大的差别由此而生,就像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说到底是: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有的人对重要性比对兴趣反应更强烈,重要的东西驱动力更大。说得动听点,就是使命感强于兴趣。

教:我认为重要的和感兴趣的课题之间应该会有重叠、有交集啊。

李:它们是有重叠部分,但毕竟有区别。问题是它们不一样时,应更看重哪一个。碰到一个重要课题,有些人
不问自己是否感兴趣就上手做。这有点像遇到一个能干的对象,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得来,就结婚。重要的往往不止一个,要在感兴趣的里面选一个重要的,或者在重要的里面选一个感兴趣的。有的重要课题,不了解时不喜欢,了解之后也许喜欢了。如果了解而不喜欢,兴趣索然,却硬着头皮上,那不可取,难有所成。
扬长避短,不求全面发展

李:读中学时看到一句箴言,印象很深,意思是说,每天都必须强迫自己做至少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我后来很不以为然,这是严重的误人子弟。我觉得应该多避开自己的短处,切莫哪壶不开偏提哪壶,做研究更是如此。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短处,我觉得,让它短着也没太大关系。我不认同“全面发展”,更不应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学术研究尤其如此。人的精力有限,用于补短,就无法用于扬长。何况,补短痛苦,扬长愉快。一个面面俱到而无突出之处的人,学术前途可虑。另外,从竞争的角度来说,也应该用长处去竞争,所以长处越长越好。

学:中国的教育体制鼓励人人都全面发展。

李:是啊,我觉得这是一大误导。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比较强调自由发展,这比较好。其实,人人各有所长,能力的差异主要是表现不同。在某些方面强,另一些方面弱,主要是兴趣使然。长处往往在喜欢的方面。一般来说,喜欢、愿意做的事情才做得好。多做喜欢之事,自然而然就变成长处了。这与加德纳(Howard Gardner)八十年代提出的、后来受到极大关注的多元智慧理论不谋而合。举例来说,爱因斯坦不知自家地址,回不了家,只好打电话问秘书自己的住址,传为笑谈。更有甚者,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出自家门几十米后就不识归路,又不记得门牌号码,问人也只会说“我家在哪儿?”好像人人都知道他是谁,住在哪儿。钱锺书学识渊博,可说是冠绝当代。但他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说他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不会拿筷子,穿鞋分不清左右脚,多年不会划火柴点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多方面有盖世之才,据说他生活自理能力更差,连牙膏都不会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知道之后,我们是不是该懊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强?钱锺书当年考清华,虽然英文满分,国文特优,但数学仅得15分。清华校长罗家伦慧眼识才,破格录取他。要是钱锺书当年也追求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成就了。总之,大家选题时要注意扬长避短。

教:有一个木桶理论,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鼓励大家全面发展。

李:这个木桶理论,教育学和管理学常常引用。其实,没有短处意味着毫无长处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598401.html

上一篇:与青年学子谈科研选题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下一篇:与青年学子谈科研选题5——得题之关键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9 唐小卿 李望云 赵宇 徐文鹏 唐久英 伍凌 ahsys lmwhit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