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许多人会问:单位(组织)究竟怎样才算安全?
原因:我国目前缺乏明确的事故统计指标,造成了这个困惑。如果参考欧美经验,设计下面的职业安全健康统计(注意:不是安全生产)指标,就可以明白,你所在组织怎样才算安全了。下列指标不妨暂时这样定义(尚不太严密):
1.死亡人数。组织内由于工作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单位是“人”。可以包括非组织成员因本组织工作导致的死亡人数。
2.可记录伤害次数:组织内“由于工作原因而导致的离岗、转岗、工作受限达1个工班及以上的人次数”;单位是“人次”。可以包括非组织成员因本组织工作导致的伤害。
3.损工伤害次数:组织内“由于工作原因而导致的离岗达1个工班及以上的人次数”;单位是“人次”。
4.误工天数。组织内由于工作原因负伤而离岗、转岗、工作受限达1个工班及以上的总工班数。单位是“天”。
5.使用相应的“率”,如10万员工死亡率(人/10万人)、20万工时事故率(人次/20万工时)等。
说明:(1)关于工作原因、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上述情况,可另行详细、明确规定。(2)上述的“天”=“工班”,因为国际上人们习惯用“天”,实际是不准确的。(3)上述指标在运用(统计)时,是以组织为统计范围、以工作伤害为统计对象、以某一固定时间段(如周、月、年等)为统计统计区间的。(4)非组织成员由于本组织业务所受到的伤害是否计入统计,可另行详细、明确规定。(5)上面的离岗、转岗、受限等,是实际发生的,而不是折算的。
如果你所在组织的上述三个指标值连年(或周、月)下降,则安全工作是在进步着。如果你单位的指标值低至很多单位的同类指标值以下,则你单位的安全状况好于他们的。如果上述指标都是零值,则你的单位是安全的。
运用上述思路和指标进行职业安全统计的好处是:
- 统计范围(空间范围是本组织业务、内容范围是工作伤害、时间范围是规定的时间段)是清楚的。本文的“安全”实际上是“安全健康”的含义,下同。
- 企业员工能够确切理解“零事故”理念或者“零事故”目标,他们是组织搞好安全所必须的理念。
- 事故统计已经很细致(微小事故、事件进入了统计),从而可以根据事故三角形预防事故;我国过去使用、现在沿用的“造成‘折算’歇工天数105天及以下的伤害为轻伤”的概念,实际上这样定义出来的轻伤,有些已经是很严重的重伤了。
- 各个行业能够通用。因为这套指标的统计思路是从工作事故的后果来设计的。任何事故的后果都是人员的死亡、伤害、工作日损失、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职业安全健康重视的是组织成员的安全和健康,所以对财产损失没有设计统计指标;环境破话,属于环境管理的内容,此处暂不涉及。将来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经济损失指标来衡量组织的安全状况。
- 包括了职业病伤害的统计(职业病的效果也无非是造成死亡和工班或者工作日损失);
- 一切社会组织均可使用,不仅仅应用于目前很不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任何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有安全健康问题。
- 与国际接轨,应用简单。
职业安全健康是由于组织业务活动或者工作原因所引起的对组织成员或者非组织成员的伤害。和安全生产的概念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安全生产”一词,其内容是很不明确的,空间、内容边界均不清楚。
在我参加的无数个国内会议上,几乎总要讨论的问题有两个:安全生产都包括什么;安全文化都包括什么内容。持续讨论,持续没有结果。在国际会议上,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困惑。
国务院493号令中规定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事故,从事故救援的角度来应用比较实用,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应用,困难比较大。比如,很多企业都提了“零事故”理念,但我国目前连(进入统计的)事故的明确规定都没有,怎么能理解“零事故”理念呢?理解不了、形同虚设的理念对安全生产能有实质性作用吗?各种来源的“安全生产”统计数字,似一堆浆糊,没人能说清楚,统计工作人员自己都充满困惑,对于事故预防,这些数字更是难以发挥作用。
事故预防是以事故统计为基础的,在不能清楚理解什么是事故的情况下,事故预防几乎是无从谈起。印象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历史上都有Data Campaign,原因就在于此。
因为统计指标的问题,企业、班组、员工等,经常要问,安全是不是个无底洞,我们怎样做才算安全了?就目前的世界水平来说,上述定义的指标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say,50年内)可以实用。如果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述指标在数年时间内都是零了,则可以把上述指标定义得更严格一些,如“误工1个工班”可以改为“误工1个小时”等,但这可能是50年以后的事情,后人的智慧肯定超过我。
我国目前的安全统计指标体系、行政管理体系,都因历史原因难以改变,但是本文所设计的指标对于企业事故预防来说,一定是实用的和必须的,所以它成为国家推荐标准(GB/T)一定是可能的,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上面定义了“什么是样才是安全的”,那么为了安全,组织就必须:查找引起死亡的、引起伤害的、引起职业病的直接、间接因素,再加以治理,这就是(广义的)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为衡量查找因素、治理的进展,可以引入leading indicator(事前安全指标),作为上面统计指标(lagging indicator)的支撑。但是,目前没有所有社会组织都认可的事前指标,所以不能作为所有社会组织或国家层面共用的统计指标,各组织只能自己使用自己的,当然也可以相互借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471251.html
上一篇:
行为安全的基本路线与事故预防的基本策略(2011-8-3修改)下一篇:
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新思考2011-9-11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