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安全博客 Behavioral Safet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g66 行为安全-用科学方法长效地解决“违章行为”

博文

事故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已有 2357 次阅读 2020-2-27 13:54 |个人分类: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事故, 安全科学, 研究对象, 定义

  

事故accident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引用格式:傅贵,事故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1220674.html,2020

 (1)安全科学的研究目的很显然是使人的生命与健康不受损害、财产不受损失、环境不被破坏。其途径是预防有可能导致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负面事件,在中文里人们通常叫做事故,在英文里叫做accident是最合适的。ISO的TC283,TC262, TC292分别说,incidents、events、occurrences、circumstances、situations、conditions等的含义基本都差不多,可以认为是event的定义之一即时空中的一个点。当有负面效果即损害时一般可以叫做accident,没有损害时常可以叫做near misses, near-hit, close call等。 

(2)定义事故accident的损害量值的大小在目前国内外法规和标准中上都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accident的定义目前在国内外都是不明确的,如果把它当作研究对象,那就需要明确地定义它。为什么事故的定义在国内外都不明确呢?在我国,安全科学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大学教育也只有35年历史,法规尚不完善也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什么也不明确呢?原因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发展最成熟、政府管理最规范、政府管理所依据的统计指标最完善的安全科学或安全管理业务方面是职业安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管理中,只涉及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而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统计,他们使用的量值指标是injury、illness、lost work days等,并不使用accident的数量作为统计指标。因此,在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网站(bls.gov)上,能看到injury等指标的详细解释,但是却没有accident的准确定义。虽然injury的概念明确,但是不能拿injury或其类似的职业安全指标名词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原因是injury、illness、lost work days只与职业安全有关,而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比职业安全大得多,因此,必须得找到一个能涵盖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含职业安全与健康)、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业务的明确概念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参考安全科学中最成熟的职业安全指标injury等,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定得是一个事件,而根据(1)的分析,事件中accident这个词是最合适的,所以事故或accident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3)当然,事故accident目前在国内外都还尚无确切定义,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安全科学以及在探求事故原因、解决事故原因预防事故过程中必然有困难。这样,确切定义事故这个概念,就成了紧急需要的事。经若干论证,给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概念,作为暂时应用应该可以。当然,实质上说,下面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定义,它是一个定义工具。当组织确定时,组织的事故概念用下面这个定义就可以严格确定,工作对象就十分明确了。从而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随时都在说预防事故,严控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多了还是少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什么事故,从而工作没目标、没抓手,自然效果也不理想。 

(4)事故的定义:组织根据适用要求规定的,造成确定负效应的一个或者一系列意外事件。事故的定义如果确切,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确切;事故的定义确切,事故的原因、危险源等名词的含义,都会确切的,“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等安全理念都将容易理解,事故预防就变得很容易实现不是吗?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给出事故的确切定义(参考《现代职业安全》,2019(7);科技导报,2017,35(7);安全,2019(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1220674.html

上一篇:国际标准中事故的定义是不确切的
下一篇:说"大安全"空洞,那是因为你不懂!
收藏 IP: 182.48.101.*| 热度|

2 王晔 张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