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junping 物理化学博士/科普研究者/探索/理性/开放

博文

闲话《十万个为什么》

已有 6249 次阅读 2011-9-30 10:10 |个人分类:创新之源|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书, 科普, 少年儿童, 为什么, 十万个

 闲话《十万个为什么》

 

三天前(27日),正当我们南下上海参加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座谈会之时,《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六版图书的启动大会然而,机会并没有与我们擦肩而过。昨天(29日),借在上海开会之便,我们来到了宋庆龄题字的、有着近60年建社历程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在又叫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与社长、总编和一群极富活力和激情的编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一个星期前,同事小尹让我给这次在上海的座谈会设计一个会议议程的封面,《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字瞬间就从我的脑海中蹦出。一个封面的设计方案应运而生:用不同版次的《十万个为什么》封面来代表科普图书的发展历程。说句马后炮的话,当时我还真不知道《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启动大会就要召开了,真是巧的很。

 

惭愧的是,我却从来没有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小时候的我是比较喜欢读书的,每次从乡下到了县城,爸妈问我想吃点什么,我都是摇头,就喜欢去新华书店买书(这段记忆有点模糊,所以是听父母说的)。但奇怪的是,在我天真的少年儿童阶段,竟然与这套丛书遗憾地错过了。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的原因是在我大约五六岁可以随便选择图书阅读的时候,这套丛书的内容深度还不适合当时的年龄段;等到上小学特别是中学以后,功课却变得越来越重,没有太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这另一方面的原因,还与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那时候父母的收入很低,又要筹钱盖房子,买这么一套教学辅导书之外的阅读书还是有些“奢侈”的(天哪,住房的问题怎么老与我过不去啊!)。十几二十年过去了,我想,这样的“杯具”一定还在别的少年儿童身上继续上演。我真心地希望,学校能够适当解放一下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压力(尤其是某些重点中小学校),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读书条件(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校),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科学探索体验和思考中健康成长。

 

来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一趟,收获很多。我看到了一个为出一套精品书籍而孜孜不倦努力的编辑团队。尤其是担当组织与协调工作的副总编辑洪星范先生,说起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前期策划工作就激情澎湃。他说前两天韩启德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讲话令他非常地感动,并在与我们座谈的现场深情地读了一段启德主席的讲话稿。我明白,这种激情澎湃和感动,缘于背后有太多辛勤汗水浇灌的故事。现在,我自己也尝试着写一些科普文章或图书,对于其中的困难,我是深有体会的。

 

来这一趟,还让我矫正了之前对《十万个为什么》版次认识的错误。我原以为,以黑色为底色、红色衬托书名的封面设计都是一个版本。实际上,《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版、第二版以及第四版的封面设计都是相似的。封面差别体现在图案的细微处理上。第一版的图案是填彩式图案,色彩比较单调,以粉红色和淡绿色为主;第二版是线条图,色彩运用大有改进,增加了蓝、黄色调。第四版的图案与第二版相近,趋向于写实画法,色彩更加鲜艳和丰富。第三版图书比较特殊,前14册的封面留下了历史阶段的烙印,工农兵和红旗的图样格外耀眼;后7册以蓝色为底,图案是一个用手指着脑门的小女孩,与图书名称比较相称。第五版的出版已经到了世纪之交,封面设计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形式上也不再单调。万众瞩目的第六版的封面将会是什么样的风格呢?现在还是一个谜,要到2012年才能揭开。

 第一版封面风格 (共八册,1961年出版)

 

  

第二版封面风格 (共14册,1964年出版)

 

      

第三版前14册封面风格(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版后7册封面风格(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21册,1968年出版

 

 

第四版封面风格

共24册,1980年出版

 

第五版封面风格

共12册,1999年出版

 

“为什么呢?”这是孩子们在问问题时喜欢用的口吻(前两年的春节晚会也让这句台词火了一阵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图书名称的人不少,但知道这个名称来由的人不多。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甚至问道,这套丛书是否真有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从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关资料了解到,第一版图书大约有1500个问题,第二版达到了2000多个,第四版的问题数目达到了3000多个,即将出的第六版也只有5000余个。钻牛角尖的说法,书名还真“名不副实”。《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称其实与苏联科普作家尹林的一本5万字左右的作品名称相同(http://bbs.pep.com.cn/thread-582312-1-1.html)。追本溯源,伊林也是截取了一位诗人的诗句。英国小说家、诗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这样写道:“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加上俄语中的“十万”,可以用来形容数量多。因此,“十万个为什么”用来代指日常生活中千千万万个等待着我们不断去学习思考并揭开的科学奥秘。

 

    “祖孙三代一起读书”。出版社的洪星范先生说,这是他们希望新版图书出版要实现的愿望。的确,《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了半个世纪,已经融入好几代人的情感。这是文化的传承。我也将补上这一课。
 
    (博文已同意《上海科技报》改编登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9823-491994.html

上一篇:飞机上多余的一把刀
下一篇:印象丽江(1):泸沽湖
收藏 IP: 110.232.37.*| 热度|

3 武夷山 吴吉良 杨月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