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三火收到的第一书评

已有 3738 次阅读 2012-5-15 14:37 |个人分类:专著与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书评, 中医养生, 武夷山, 食饮有节身体好

中医养生图书就该这么写

――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

武夷山

 

在西方发达国家,回归自然的呼声已有多年。在被中医药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国,中医养生思想受到民众青睐更是不足为奇。因此,在图书市场上,中医养生图书可谓是热浪滚滚。这些图书良莠不齐,像张悟本那本《把吃出来的疾病吃回去》把话说得太大太满,更是玷污了中医养生图书的整体形象,我们太需要一部拨乱反正的作品了。2012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张焱副教授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推出,这是中医养生图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与同类图书相比,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作者长期工作在中医教学和中医诊疗的第一线,理论实践结合得较好。笔者见过这样一些中医养生著作,基本上是其他类似著述的撮要,鲜见作者本人用中医养生思想指导医疗实践获得成功的鲜活案例。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会导致战事失败,纸上谈医同样危险。而在张焱老师的这本著作中,理论实践结合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仔细数了一下,至少有30个例子。其实这毫不奇怪,因为张焱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有家学渊源,她除了出色完成《黄帝内经》教学本职工作外,还长年出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作者以《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为主线,以现代医学和现代营养学的结论与成果为佐证,叙述脉络分明。相形之下,我见过的一些类似著作好比各种知识的大杂烩,读完之后未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第一部分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两千年饮食养生之源;第二部分详述饮食不节的危害,敲响警钟,吸引读者往下看;第三部分详述《内经》所言五味四气的道理,强调有节制才健康;第四部分从《内经》中介绍的五谷五果五肉五菜讲起,直到现代人的十大健康食物和健康饮品,树立平衡饮食的观念;第五部分专门叙述脾胃是后天之本的道理,介绍健脾益胃的食疗方法。全书读下来,对《内经》食养之道就有了初步但是印象强烈的理解,对指导我们日常实践奠定了基础。

三是全书分布着大量的知识点,如串成珍珠项链的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这些知识点有的能指导实践,有的能启迪思维。比如,该书第10页介绍说,《神农本草经》共载录了365种动物、植物及矿物质药物,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上品(有养生之效)、中品(能够治病)和下品(有毒,即偏性较大的药物)。这个三品之分,其实是把我们现在所说的预防医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多么英明!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口头上都认可预防为主的方针,但在实践中,预防医学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因为,外科手术成功与否很容易判断,预防医学的成效则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方能见分晓。因此,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必然将会动手术的外科医生捧得高高的,将预防医学工作者贬得低低的。我们只有像《神农本草经》把养生药评为上品那样,重建价值体系,才可能把预防保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我衷心希望此书能够再版重印,在再版时也可以顺便修正本书的一些缺陷。一是某些依据不足的说法,不一定援用。比如第35页,说由于动物被杀时的极度恐惧和巨大痛苦,使体内的生化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变异,致使毒素遍布全身。这种说法我也听说过,但是比较怀疑,因为至今未见到可靠的文献依据。假如有人对雷电劈死(来不及痛苦就殒命了)的牲口做过测试,发现其体内毒素确实大大低于被宰杀的牲口体内的毒素,则这种说法庶几可以相信。二是前后文表述不完全一致的问题。比如,68页说,橘皮作为药用时,需要放置时间较长一些,为的就是要散去它的燥烈之性142页又说,橘皮可入药,年代陈久的药效比较好,因此又叫做陈皮。前面强调减弱橘皮的副作用(燥烈之性),后面强调增强橘皮的正面作用(药效),到底哪一条更重要?还是同等重要?三是个别文字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处。如209页,既说山药鲜品治什么病,炒熟食用治什么病,下一句又说不能吃生山药

尽管我指出了本书存在的个别问题,但瑕不掩瑜,本书的养生宝典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571178.html

上一篇:我改裴多菲的诗
下一篇:三火收到的第二书评
收藏 IP: 119.51.238.*| 热度|

18 许培扬 张玉秀 王号 喻海軍 李学宽 施泽明 边媛媛 马锡明 刘艳红 吴吉良 杨秀海 苏德辰 刘立 汤治国 肖重发 黄锦芳 zhanghuatian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