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三)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stem cell therapy
黑箱中的小老鼠:设想有一个密封的黑箱(black box),黑箱的四壁为非常厚的铅层,只有一个小窗可以打开,只有打开小窗才能使光线进入黑箱使我们观察箱内。假设箱内有一个行动迅速的小老鼠非常想逃出黑箱,小窗一旦打开就会发现小老鼠在窗口处。问题是:在不打开小窗时,老鼠在哪里呢?老鼠在干什么呢?
干细胞临床应用恰如将一群小老鼠关入黑箱,干细胞植入体内后我们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只能静静观察身体出现的相关反应,以及不相关的“安慰剂效应”等。干细胞的“黑箱”过程触及生命本质问题,挑战了传统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发一些基本思想体系,但人们有能力从伦理学、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几个方面入手,在将干细胞植入受者体内前对其进行筛选、观察、操作、模拟以及控制,从而突破制约干细胞治疗“机会窗口”开启的技术瓶颈。
三、制约干细胞治疗“机会窗口”开启的技术瓶颈
1. 合理的干细胞来源的是其临床应用的出发点
许多实验室发布自己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事实上多数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研究成果却难以重现,排除试剂、装备、操作等方面的因素,干细胞做为研究主体,其来源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判断影响不容忽视。
干细胞供者遗传背景复杂难以追溯:家族史、既往病史、性别、年龄、种族、血型、组织相容性抗原、身体条件(体格、体质以及精神、心理、生理疾病等)、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工作习惯、休息习惯、运动习惯、用药习惯、吸烟饮酒习惯等),生存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和其他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等)。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动态影响,世界上不存在两株遗传背景一致的干细胞。
不同组织来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似是而非:人体260多种组织均由干细胞分化而来,干细胞无处不在,有细胞活动的地方就有干细胞的身影,干细胞的组织来源非常丰富,包括胚胎、成体组织(骨髓、牙髓、毛囊、上皮、肌肉、血管、脂肪、粘膜、神经等)、围产期组织(脐带、羊水、羊膜、胎盘、脐血等)、体液及分泌物(血液、淋巴液、经血、乳汁、尿液、泪液、唾液、汗液)中均含有干细胞。但是不同组织来源的同种细胞生物学特性却似是而非,例如间充质干细胞,除了骨髓、脐带来源外,脂肪干细胞、胎盘干细胞、宫内膜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毛囊干细胞、牙髓干细胞、粘膜干细胞、羊水干细胞、羊膜干细胞、乳汁干细胞、尿液干细胞等均含有或本身就是间充质干细胞。
不同种类干细胞缺乏明确界定且可相互转化:干细胞大致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生殖母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亚全能干细胞(vsel细胞、muse细胞,胎儿、胎盘亚全能干细胞等)、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寡能干细胞(血管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等)、专能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肝细胞、神经祖细胞等)。干细胞种类包罗万象,不同种类干细胞之间是动态渐变的,并没有严格区分界限,而且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多数高度分化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具有干细胞特性。比较细胞与干细胞的定义,几乎所有活着的细胞都可以被称作“干细胞”,区别仅在于干性(stemness)的强弱。
干细胞为动态活物缺乏一致性:目前临床上包括抗生素、化学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在内的药物等均为结构和成分明确并相对稳定的体系。而干细胞不但成分不确定,其大小、形态各异,有老有小、有强有弱,功能、行为、状态不同,世代不一、多代同堂,宛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可以想见在体内干细胞有的在生长、增殖,有的在分化、在分泌;有的在休眠,有的在迁移;有的在辛勤地建造自己的niche,有的在恶劣微环境中挣扎;去有的帮助组织再生,有的为疾病铺路...同种干细胞的在不同微环境中可以改头换面,不同种类的干细胞生物学性状又可以相互交叠,可以说干细胞是一些定义不清、标准不明,分化能力不一,摸样大致有点相像,多代同堂,个个都能干的“派系”细胞。
供临床用干细胞种类(组织来源)的选择可考虑以下几方面:a. 无伦理学障碍;b. 材料有稳定的来源;c. 具有明确筛选指标和理论依据;c. 符合规模化制备要求;c.体外过程可控性; 6. 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下图总结了一些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
2. 有效的评价技术是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基本前提
3. 风险控制预案是干细胞临床研究的保障
干细胞临床应用开启“潘多拉魔盒”:干细胞技术让一些传统医疗手段束手无策的患者重新燃起希望,但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打开的同时也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人们充满了好奇、期待和恐惧。恐惧源自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只有我们对最差的状况有了充分的估计和应对准备,把风险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人们才能充分享受新技术和产品带来的福祉。根据已有资料干细胞移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免疫系统紊乱(移植物抗宿主病、过敏反应、红斑狼疮等)、神经系统紊乱(发热、头痛、晕厥、癫痫等)、心肺血管功能紊乱(低血压或高血压、心动过缓、出血倾向、静脉阻塞病、间质性肺炎综合征)、代谢和内分泌失调(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激素分泌紊乱)、食欲问题(缺乏食欲、恶心、呕吐)、并发感染(局部或全身细菌、真菌、病毒感染)、肿瘤(致瘤、促瘤、移植性肿瘤)、其他(白内障、不育症等)。
谁来保护小白鼠?必须承认的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可能先于严格的新药开发程序完成,就是所谓的“医疗新技术”,医学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是,对于公众和潜在的消费者而言,在干细胞科学研究尚在进行、临床应用条件尚未成熟以及管理规则还有待制定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身的健康与经济利益,如何配合科学界与管理机构监督干细胞治疗的规范性,避免被不正当的商业手段所蒙骗,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干细胞的研究到实际的应用还要经过漫长艰苦的研究发展过程。面对具有无限潜力的干细胞研究和应用前景,科学界、临床工作者、产业界以及广大消费公众,都需要有一个现实的态度,需要耐心与理解,需要承担各自的责任,互相配合,以保证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能够在最有利的环境中进行。
干细胞治疗病种和人群选择建议考虑几点:a. 无有效手段控制疾病进程者;b. 有突破现有手段局限性的理论依据;c.干细胞治疗带来可能的利益明显大于潜在风险;d. 非肿瘤患者或高危人群;e. 可明确组织HLA配型(相合、半相合)?f.无生育愿望人群?g. 能够长期随访者?
4. 科学家“越位”,工程师“缺位”
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回答“why”的问题; 技术是规律的运用活动,回答“how”的问题。既然有了科学与技术,所谓的 “科技”是什么东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许“科技”是用于回答关于“when”,“where” or “who”之类的问题吧?“科技”这个字显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的边界,造成目前我国“干细胞乱象”,科学家“越位”难咎其责。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优先,科学随后”是世界各国技术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对技术和科学的需求总是由近及远、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科学家有一定的技术预测能力,吸收一定数量的科学家参加国家干细胞技术决策咨询是必要的,但以科学家为主体,左右干细胞技术发展则是本末倒置的。我国干细胞技术发展规划、计划、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评价等等历来是科学家的天下,企业家、工程师很少有发言权。在几乎所有的干细胞技术决策过程中,大科学家的结论往往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形成了目前我国跟风iPS热而轻视成体干细胞开发的局面。我们反对无所作为,也要抵制科学家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干细胞技术决策过程中工程师“缺位”亦成为制约干细胞治疗“机会窗口”开启的技术瓶颈。
【扩展阅读】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机体组织的脚手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