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化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dwick 做技术社会学和STS研究方法的拓荒者!

博文

《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专题》新课程提纲,同样欢迎选修或旁听!

已有 5377 次阅读 2012-12-25 16:0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以色列, 社会学, 巴尔干

  感谢李正风老师,再次让我分得一半《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专题》(星期一 9:50-12:15,六教6A004)课程的教学机会。本来最偷懒的讲法就是把去年将的东西再拿出来讲一遍,何况现在科研考核压力那么大,教学真的是一份良心活。但可惜变态的处女座非要折磨一下自己才安心,于是有了下面的新提纲。
  一直有感于项飙博士在“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一文(参见《全球猎身》序言部分)中写道的桥段:除了语言,同样让我难堪的是我的知识面。很多在其他国家属于中学生水平的常识,比如以色列问题、巴尔干问题、印巴问题等等,我都知之甚少。 原来总以为自己缺的是“理论”,而现在意识到,我的基本知识信息的匮乏的问题不比理论薄弱的问题小。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专业学术研究和公共信息传播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也一直相信,研究创新问题绝不能把自己紧紧局限在诸如创新体系等狭小的智识范围之内。于是下学期课程的五讲还是按照惯例,突出了不同学科的融合。比如英国部分引入了经济史的经典著作,俄罗斯是政治学,巴西是人类学,韩国是思想史等等。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比如除了多学科性(幸好我所在的清华STS所把新兴交叉学科列为未来发展方向),还要兼顾经典和新近的研究。然而很可惜,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把目光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国家,然而对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研究(甚至译著)都少了许多。同时,中国可选可点的文献又太多,必须以费正清、李侃如等一系列海外学者所做出的研究等等。考虑到课容量,还是选择了阎云翔先生的一本著作,算是亦属于人类学的范畴吧。
   同样欢迎各位看官不吝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欢迎各位同学选修或旁听。课程计划是沿着上一年的做的,所以从序号6开始(去年的五讲课程提纲请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542307.html)。待将来时机成熟,也许也能开一门“比较创新政策学”之类的课程——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
6. 全球化视野下的英国创新体系:经验与问题
   本讲将从英国近代的工业革命说起,一直延伸到当代英国创新体系中的产学关系问题,集中探讨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英国如何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并请同学们思考:英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其工业革命时期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下政府主导的线性模式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可能性何在?
课前阅读:
[1] WILLIA M WALKE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ritai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R. Nelson, R.R. Nelson^Editors. 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 158-191.
[2] 克里斯托夫•弗里曼, 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 2008: 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五章)
[3] Hewitt-Dundas, N., Research intensit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ctivity in UK universities. Research Policy, 2012. 41(2): p. 262-275.
[4] [英]罗伯特•艾伦,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 2012, 杭州市: 浙江大学出版社.

7. 追赶的张力、国民性与俄罗斯的创新政策
   本讲将从俄罗斯独特的国民性谈起,探讨其在近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追赶的过程。并请同学们思考:落后的现实与追赶的愿望之间的张力,在何种情况下才会转化为一种动力?俄罗斯的国民性,在何种情况下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源或历史羁绊存在?
课前阅读:
[1] [美]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2009: 商务印书馆.
[2] [美]艾力克斯•英格尔斯, 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04.(第三章)
[3] Klochikhin, E.A., Russia's innovation policy: Stubborn path-dependencies and new approaches. Research Policy, 2012. 41(9): p. 1620-1630.
[4] [美]西里尔•布莱克. 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  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 1984, 北京: 商务印书馆.

8. 远逝的天堂:巴西的工业化及其“自主性”
   本讲将通过一个巴西社区全球化,和整个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立体展示,试图建立起对全球化与境下巴西创新与追赶的全面图景。并请同学们思考:巴西发展的“自主性”在何种条件下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与印度想比,巴西的工业化道路和历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循?
课前阅读:
[1] [美]康拉德•科塔克, 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 2012,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CARLJ.DAHLMAN and CLAUDIO R. FRISCHTAK, Nationai Systems Supporting Technical Advance in Industry: The Brazilian Experience,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R. Nelson, R.R. Nelson^Editors. 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 414-450.
[3] Guennif, S. and S.V. Ramani, Explaining divergence in catching-up in pharma between India and Brazil using the NSI framework. Research Policy, 2012. 41(2): p. 430-441.
[4] [美]彼特·埃文斯, 迪特里希·鲁施迈耶与西达·斯考克波, 找回国家. 2009, 北京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六、第十章)

9. 东亚文明与韩国创新能力建构的动力
   本讲将通过回溯东亚文明思想的演化,探寻韩国“发展主义”的具体表现与创新系统的建构特征。并请同学们回答,东亚文明中的哪些传统促进或是阻碍了今天意义上的创新?本土市场以及对本土技术的信心怎样帮助实现了“自主”技术的成长?
课前阅读:
[1] [美]戴维•瓦尔德纳,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 2011: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六章)
[2] [美]狄百瑞, 东亚文明  五个阶段的对话. 2012, 南京市: 江苏人民出版社.
[3] LINSU KIM, National Syste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Dynamics of Capability Building in Korea,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R. Nelson, R.R. Nelson^Editors. 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 357-383.
[4] Whang, Y. and M. Hobday, Local ‘Test Bed’ Market Demand in the Transition to Leadership: The Case of the Korean Mobile Handset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8): p. 1358-1371.

10. 转型中国:当威权主义遇上市场经济
  本讲将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谈起,探讨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中国创新的政策及其问题。并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创新政策的制度内核与转型动力分别是什么?东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创新的问题何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课前阅读:
[1] 阎云翔,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2011, 上海市: 上海译文出版社.
[2] GU, S. and B. Lundvall, Policy learning as a key proces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Innovation System, in Asia's Innovation Systems in Transition, B. Lundvall, P. Intarakumnerd and J. Vang, B. Lundvall, P. Intarakumnerd and J. Vang^Editors. 2006,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p. 293-312.
[3] Liu, F., et al., 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 Evolutio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trajectory. Research Policy, 2011. 40(7): p. 917-931.
[4] Jonkers, K., A functionalist framework to compare research systems applied to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research system. Research Policy, 2011. 40(9): p. 1295-13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646289.html

上一篇:《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
下一篇:《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之学生汇报
收藏 IP: 59.66.63.*| 热度|

5 肖重发 曹聪 高峡 武夷山 李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