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食话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xlh2008 要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就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

博文

久泡的黑木耳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精选

已有 84627 次阅读 2015-7-6 13:15 |个人分类:科普创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黑木耳, 久泡

久泡的黑木耳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文/杨国力


导读:2015年7月5日《温州日报》报道称,吃了泡发3天的黑木耳后,起初腹泻,全身出现黄疸,后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在ICU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医生诊断后称,是因为久泡后的黑木耳产生了生物毒素,食用后,致急性生物毒素中毒。为什么久泡后的黑木耳会产生生物毒素?会造成如此大的生命危险?

 

“吃下泡发3天的黑木耳,男子多脏器衰竭”微博到处充斥着令人恐怖的标题,不乏各个官媒、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的转发,这让不解内情的消费者一看标题就吓一跳,泡个黑木耳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木耳还是不吃为好。消费者不会深挖消息到底是如何,到底是不是个例,他只看标题如何,这样,不仅仅扩大了消费者的恐慌,还把本来一个非常好的保健食品当做令人恐惧的黑魔鬼。

调查资料发现,2010年西安曾发生过食用久泡黑木耳殒命的案例,症状跟这次案例一样,也是急性生物毒素中毒,近几年发生的黑木耳中毒案例仅仅是个例而已,都是因为产生生物毒素,造成急性生物毒素中毒,完全没有必要造成如此大的恐慌,只要加强食用、烹饪黑木耳的安全意识,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黑木耳久泡后会发生什么样变化?

有谣言称,久泡后的黑木耳亚硝酸盐会升高,增加胃癌风险。当然,如果测定干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比较多,但是泡发后黑木耳的量也会增加,大约有10倍干品的量,相应的,硝酸盐含量也会变成原来的1/10,同时鲜木耳的硝酸盐含量远远低于很多叶类蔬菜的含量。有研究测定了在室温和冷藏环境下存放24小时后,黑木耳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发现不管在什么温度下,24小时后亚硝酸盐的变化都是非常微小的,但总体略有上升,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这么小含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根据医生的诊断症状反应来看,也不能是重金属超标、化学农药残留引起的症状,那么剩下的就是微生物毒素了,木耳中出现毒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种植和晒制的过程中就已经有细菌大量繁殖分泌的毒素,如发生在福建古田的银耳中毒事件,就是因为食用污染酵米面黄杆菌的变质而引起的;另一种就是黑木耳在泡发的过程中被细菌、霉菌等污染,产生了毒素。根据报道,之前食用过黑木耳没有出现症状,两个案例都是因为食用久泡的黑木耳而出现的急性生物毒素中毒症状,所以判断是黑木耳在泡发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但是究竟是何种细菌或霉菌产生的毒素,还需要进一步判断。对辽宁地区的盐渍食用菌研究发现,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菌是主要产微生物毒素的污染细菌;福建古田变质银耳污染了酵米面黄杆菌,产生毒素造成中毒。

微生物毒素有哪些?

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至少20~30万,大都是因为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造成的。在食用菌食用安全方面,主要是细菌和霉菌污染产生的毒素造成的。细菌毒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夏季有利于细菌的繁盛和产生毒素,最常见的细菌有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产生的症状都是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脏器衰竭,与案例所描述的症状一致。霉菌毒素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最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青霉毒素等。

久泡的黑木耳到底是哪种细菌污染,不同的地方所污染的细菌是不一样的,但是所有的细菌毒素所造成的中毒症状是一样的。都是呕吐、腹泻、然后脏器衰竭。

如何安全食用黑木耳?

黑木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就是圣品,能够疏通肠胃,对高血压患者有益,但是正确安全的食用是享受美味的前提。

1)鲜木耳不可食用。这是因为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卟啉”的物质,食用鲜木耳后经阳光照射会发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痒痛,所以木耳都需要阳光暴晒,分解掉卟啉,制成干品再出售食用。

2)干制木耳食用前需要泡发洗净,尽量用温水泡发,缩短泡发时间,泡好后,流水清洗两到三遍,最大限度除去杂质和有毒物质。

3)适量泡发,如果黑木耳泡多了,冰箱冷藏24小时,超过24小时后,不管是否变质都要扔掉。

夏季高温,食物保存不当,极易腐烂,是细菌性毒素中毒高发期,饭菜一定要新鲜烹饪,隔夜菜饭最好扔掉,少去路边摊,注意饮食卫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急性生物毒素中毒的事件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9863-903248.html

上一篇:小福求职记
下一篇:猴头菇:还我清白之身!
收藏 IP: 111.40.0.*| 热度|

39 李学宽 朱晓刚 曹聪 余世锋 余国志 杨正瓴 岳建军 黄永义 蒋新正 麻庭光 李颖业 徐耀 田云川 罗果志 王家冰 李宇斌 吕秀齐 李建国 张骥 毛培宏 陆绮 周效华 徐索文 鲍海飞 信忠保 黄育和 杨金波 刘光银 李春来 侯成亚 姚伟 刘光波 李土荣 xuexiyanjiu zjzhaokeqin zhyzh biofans peosim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