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土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rtuser 非虚构写作,诚实行动。

博文

老街.12

已有 2431 次阅读 2015-1-27 21:3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老街

老街

 

回一趟老家,街道上尘土飞扬,忽然有一种不愿意在街道上多呆一秒的的感觉。人车声、叫卖声,杂乱,繁华的街景,突然变得陌生。远处,很熟悉的稻田,如今,变成了一幢幢商品房,听说还卖的不错。附近的农民,渐渐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村庄,搬到了街上。开发商在稻田里建起的商品房,打着广告称是别墅。曾梦想住进城里,远离让自己身心疲惫的土地的农民,舒服地住进别墅。走出小区,能方便购物,就医,小孩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下雨天不用再担心泥泞的烂路……

 

外出务工的青年一代,结婚后,选择在城里打拼。婚后小孩,让上一代抚养。年轻一代,在城里有了一定积蓄,在家里带孙儿的爷爷奶奶可以不用务农,成了全职的保姆。田地闲了,长满了草。村小学废了,成了村干部开会的场地了。学校陆续整合到镇上,小孩都挤进镇里的学校,听说一个班上有一百多人了。以往,认为一成不变的事,在发生着变化。老街的变化地越快,切换出如今以往对比的画面愈明显。

 

粮站。记得小学时,还记得需要缴粮。一袋袋装满谷粒的袋子,用拖拉机从家家里拉到老街上。那时还有一个粮站。装满袋子的拖拉机,排在粮站里,等待清点和检验。现在,还能体会农民在农田里挣生活的艰辛。街上拖拉机几乎绝迹了,满街都是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在街上跑着,行人和车是一个道,喇叭声追着人群跑。如今,老一代的农民,因为身体渐渐不允许再去负荷过重,只能干一点养生的农活。村子里大片的山,被挖土机推成了梯田,种满了茶树。村里,慢慢由家庭耕种模式向集中承包耕种模式转型。

 

扎故事。总觉得街道还应该是坑坑洼洼,靠街道的房子还应该是挂满纸布招牌,楼房还得有木柱子木门。那时,老街还流行扎故事,很多民间艺人,踩着高跷,沿着街道表演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比如,西游记。扎故事的艺人走过的街道,就像船游过的湖面一样,沿着街道两旁看故事的人,顺着艺人末尾,将撕开的街道口子填地满满的。大多数故事耳熟能详,艺人表演都会恰到好处,传递出来的信息尽量会做到妇孺皆懂。当时,看故事可是大事情,农活大多都会放下来一天。

 

电影院。爷爷是一名老党员,村里大大小小的会议他都会去参加。焦裕禄的电影,他看过很多遍。每次爷爷教育我们,总会说一些振奋人心的话语,现在想来应该和他参加过很多这种会议、看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有关。街上有一个影院,随爷爷一起看过了几次电影。电影名已记不住了,如今看来是一件很温馨的事情。念小学、中学时学校也会组织去电影院,大多数电影都是抗战的,情景大多都是经过浴血奋战,红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老街的电影院承载了无法抹去和一幅幅温馨画面的回忆,难以重来。

 

石板街。大学时,看过的杂志多于专业书籍。有一期<深圳青年>介绍了家乡的石板街,感觉很诧异。有一种人的职业,到处去旅行,然后去开发一些原生的景点,用文字图片的方式介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从街道老人口中询问得到的回答,及石板街石板的纹路,石板街的历史都是上了百年。石板街两旁是木楼,清晨雾里石板路,湿漉漉的,早餐店竹笼中蒸馒馒头散发的白雾、香气,整个街道满是生活的气息和味道。理发师傅、竹篾匠人、算命的八字先生、推着车叫卖的卖货郎、脖子上挂着摊子卖香烟的……

 

理发店。满爷爷是剃头匠,一辈子都是。他的理发店就在石板街,店面是二层木楼的第一层。理发店旁边就是瞎子桥,桥头坐满了算命的先生,先生坐在石板街的边沿,身边放着矮凳,要算命的人坐矮凳上。在店门口来往的人挺多,满爷爷的熟人也多,这些熟人一些是街上结识的朋友、邻居,一些是村里、邻村里过来剃头或者上街过来问声好,过来坐一会儿的熟人。门口门框上挂着一个桶子,桶里放着一个瓢,有人要洗头时,桶里掺满温水,客人低着头,水顺着从桶里引出来的管子流出来,就可以洗头。进门的左侧是一面狭长的玻璃,有一个台面承着这面玻璃,台面上放满了剃头的工具,有推子、剃头刀、牛皮。推子上电时,发出咔嚓的声音,刺耳、舒服。用了推子后,接着就是剃头刀,那些毛发茂密又堆积起来几月未做修理的庄稼汉,就靠它来改头换面。牛皮,用来拭去剃头刀上的毛发。理发过后,他会拿着扫帚,将见土的地面扫地发亮。满爷爷,特别敬业,斯文又干净,没上过几天学,却像先生。出奇的爱干净,从头上到脚下,衣服规整、洁净,穿的是布口子的衣服,理发总会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地对待每一根待理的发。理发店就是自己的家,理发后,总会小酌一杯,酒从来都未离身。不管在哪里见到他,总能见到他手上跟随他多年的铝制的酒杯。他给我理过发,念中学后,就会去别的理发店,因为觉得他理的发不够‘流行’,没有式样。渐渐长大,渐渐老去,满爷爷回到村里,去了敬老院,在敬老院都会给别人理发,一个手艺人,一天不摸工具,一天就会手痒,直到他不能动的那一天。

 

粮站、扎故事、电影院、石板街、理发店,远去的老街,却又格外近。越想去获取的,其实早已得到过。老街换了景,走了人,变了味道。四季轮换,得到过的失去了,去找回来后却又不记得是哪一天的故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0427-863333.html

上一篇:一步之遥.26
下一篇:草药.13
收藏 IP: 110.53.165.*| 热度|

2 廖晓琳 朱艳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