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土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rtuser 非虚构写作,诚实行动。

博文

工程师?.32 精选

已有 5233 次阅读 2015-10-31 12:0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工程师

工程师?

 

毕业至今三年,换过一次工作,岗位仍旧是xx工程师。前段时间,与一实验测试员共事,他在称呼工程师时,改用“科学家”,觉得有些调侃的味道。如果换做在小学课堂中,问孩子们的梦想时,他们回答的工程师应该就是心目中的科学家。然而,工程师作为一种职场身份,虽不能与科学家完全等同,共同之处都是专注地在为某一个行业积累、服务。从学生的身份到工程师角色的转变,从校园以教为主的学校模式到“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市场模式转变,慢慢地有所体悟。

 

为了名校情结或者是脱离目前的生活状态,转成对知识的渴望,用长期的学业努力期许一个美好的前程,而完成这一转变的瞬间,一部分人的生活从离开校园之后就结束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生活才开始。比如,当年以写作文为目的记忆素材,日后并不会去记录身边的琐事,作文虚高分引导反而丧失了对周遭的观察能力。再比如,谈到读书,一辈子的书本都在校园里念完了,一些人认为未经历过正统校园教育的人在社会里混地如鱼得水,转而倒向读书无用论。这也是一部分人毕业之后失去读书(或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大学毕业后,身上打上不同岗位的标签。然而,成长不可回避。如果说教育是有规则的话,工作应该是自由的。反之,应该也成立,两互补。大学教育的留下的痕迹,必然无可避免遗留至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之前所受教育来解决的话,用学习来解决。如果从学校毕业后一味诟病学校的教育模式,有如遗留了父母亲的缺点而不加以更改。

 

谈到工程师职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于自己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某日,被主管斥责“你这样还是一名工程师?以后怎么去带新人?”,我知道自己离“合格”还远。当时带着一名实验员,去采集相关实验数据,跟实验员交代大致情况后我就离开了实验台,随后被检查出电脑未采集相关数据,原因是采集数据的仪器一项设置不在online状态,被主管查出后甚为恼火。工程师的第一素养就是严谨。不具备严谨的素养的工程师,会在项目中带入的不容易察觉的隐性暂不起作用的误差,最终导致产品的失败。

 

优秀的素养源自整理和积累。项目的各个时间节点都是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忙乱,平时的整理和积累这些看似“无用”的举动,关键时刻起到润滑工作的作用。致力于最美好的阅读体验的[左岸读书],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软文信条[一切成功均源自积累]。整理和积累,自成小系统。写代码时,有没有自己的库函数?客户抱怨的问题,有没有整理归档,留用日后借鉴避免再次查找问题劳神费力?职场之初,在公司里需要处理很多产品方面的问题,当时一味在学习产品相关知识,而没有建立客户的问题库,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临时现学或者问题求助,是一个勤劳而又懒惰的工程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成了一个“听命行动”的人,貌似敬业又有所积累,但实则不然。当完成了专家团队资料的整理和积累,发现仍然无获,原因是因为在做简单层次的整理和拷贝,并未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依旧无法提高。打个比方,当去中药柜取中药材的医生,仅是停留在看处方取药,不明药理成分及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系统(框架)思维。一味揪住细节,不助于系统思维建立。比如阅读一份源代码,往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如果一开始就深入到函数中的变量,及变量参与运算的过程,则事半功倍。首先,实现这些功能解决了哪些问题(需求);其次,实现这一功能的流程是什么(式样);最后,实现的具体方法(模块、代码)。

 

分享。大部分优秀的技术的人员都有技术博客。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产生的不成熟想法,一并记录下来,形成习惯。一些想法虽不成熟,记录下来会腾出空间,产生更多的想法、点子。

 

优秀的工程师必然是,从你手中经过的事情,会变得更好:对待工具,要了解它的属性,理解参数的物理涵义;对待文档,要少写于项目无关的废话,多一些干货;交付给同事相关的接口,要看成是交付给客户的产品……

 

2015/10/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0427-932326.html

上一篇: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31
下一篇:回家.16
收藏 IP: 110.52.90.*| 热度|

17 彭真明 刘淼 黄永义 陈南晖 郭奕棣 廖晓琳 袁贤讯 梁妍钰 李帅军 唐常杰 李颖业 武夷山 葛维亚 朱艳芳 zjzhaokeqin shenlu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