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意看到王天旭博士后的遭遇后,我便心如死灰了。因为,我的经历,竟和他出奇的相似。也因为相似,便有了共鸣。
近40的我,依然无落脚之地。本应该这个月出站,可因为工作还没敲定,只能厚着脸皮拖下去了,能拖一天是一天。说实话,40岁的人,还像无根草那样,飘忽不定,吃了上顿愁下顿,心里真不少滋味。出于生活无保障,连老人都没法孝顺,更不要说奢侈的小孩。想起七旬的父母,还为自己日夜操劳,负疚敢、责任感像一把利剑,时时刺心,剑剑要命。有时候,真想了此余生。可想到年迈的父母,只能苟延残喘了。
40岁,应该正是全身心干事业的时候。可我,依然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被人呼来喝去。外面的人以为我成年累月在科学院和高校,好像一定是在干大事,干高端事业。可他们哪里知道,光环下的我,其实脆弱得像被剪了翅膀的鸟,只能在地面觅得一些残羹冷炙,甚至靠人怜悯度日了。
40岁,也成了各种借口的门槛。先是出身(我就是被兰州某高校以这种方式拒之门外的),后是年龄(兰州部分单位对此要求非常严格,据说超一个月都不行)。40岁,我不知道这个数字不吉利,还是因为无能力担当重任而被排除在外。因为诸多限制和歧视,40岁的我,的确锐气全无,成天如无头的苍蝇,碰到那算到哪,生活失去了主线,未来只是失望的延续,而不是希望的起点。
也许有人会说,40岁,还如此一塌糊涂,一定是因为自己无能的结果。我承认,我不是天才,没有16岁读博士,而是30岁才读博士,且5年才毕业;我也承认,我不是蠢材,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上虽然不是佼佼者,但也一直与前三名的距离并不遥远。我只能说,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人。我也相信,我和地球上90%的人没有智力差异。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即使多费力气,但我还是能做到,只要有这个平台。走上科研这条路,能坚持到40岁,说明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有信心和能力走下去。可现实就是现实,容不得正常人去实现正常人的梦想。中国梦,难道不包括40岁人的梦想?
各位博主,对王天旭的遭遇宽容一点吧。不要以你的年轻,你的成绩去度量他的成败。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他自己的轨迹。前面上扬的轨迹,并不意味着这一势头永远持续下去。记住:抛物线的基本形状有两种:开口向下和开口向上。单调递减总能遇到开始递增的拐点。只不过,这个拐点环境需要大家去创造。王天旭的遭遇,不就证明这一拐点环境还没有成熟完善吗?一个孜孜追求的人,何必在乎什么SCI,什么IF呢!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还不够吗?有几个敢站出来说,假如你和王天旭的遭遇一样,你定比他强呢?我拭目以待!
我真的会成为王天旭第二吗?也许会,但我不死心!
你可以鄙视我,但不能侮辱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