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地方科协主席论坛感想

已有 2495 次阅读 2013-10-10 21: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讨会

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将于明天(10月11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普惠民,责任与担当。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特色论坛,地方科协主席论坛于今天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地方科协主席出席论坛,并且有8位地方科协主席做了主题发言。

论坛初始,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进行了简短的致辞,并且肯定了地方科协主席论坛这种交流形式。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首先做了主题发言,他谈到了现代科普的驱动体系,并且对于现代科普共计的“完成不足”以及需求的“实现不足”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不同科普主题对科普需求的特征提出了科普的境界—推销、促销、营销和品牌,等等。同时他也从科普工作的角度分析了科普的发展趋势。

在论坛的前半场,来自北京科协的周立军副主席分析了社会化科普工作的格局,并且分享了北京的经验。通过举办科学嘉年华和科学节活动,北京同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组织和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了平台,同时也把国际上先进的做法引进来,做到了社会化格局的国际同步。

浙江省科协、哈尔滨市科协、黑龙江省科协、四川省科协、福建省科协、杭州市科协、山西省科协的领导也分别对各自的情况进行了概括和介绍,同时其中也包括他们从自身工作出发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其中杭州市科协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问题、特定的科学问题中谁是专家、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之间的关系式什么等等。

在提问环节,各参与人员纷纷提出自己关切的问题,以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评论。真正实现了论坛的真正目的;所谓论坛,应该有发言,更应该有讨论,甚至应该有争议和辩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理越辨越明,也才能够实现思想的碰撞。

以下是本人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一般看来,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组织,而印象中作为科协“火车头”的科协主席很多时候做的都是工作汇报,甚至是照本宣科,但是本次论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没有工作汇报,更多的是经验交流和分享,甚至还有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思辨,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包括科普的分众分体,科普的社会化格局构建问题,新媒体科普的问题,针对五大人群的不同措施问题等等。

很多时候,谈到科协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而今5%的目标成为了各地方科协主席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虽然对于公民科学素养标准化测试问卷的质疑也时有出现,但是这项工作对于落实《纲要》,提升科普在地方一把手工作日程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至少他们开始重视科普工作,因为科普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当然并不是全部途径,甚至可以说科普应该是大文化中的一个环节。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当然是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而非正规教育则是社会教育,有外国学者认为在非正规教育阶段,大众传媒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是一所社会化大学,广大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了科学和技术相关的信息、知识等等。所以在非正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当然在当前这个时候,新媒体也应该纳入到这种观念中来。记得有一篇英文文章探讨过传统媒体是否还适合科学传播,也许由于具体情况不同,至少在中国传统媒体还仍然是科普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在城市中,新媒体已经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电视和广播还具有广大的市场和空间,这又回到了前面说的分众的问题了。

谁应该做科普?对于科协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科普的组织者,协调者;而科普工作者应该是科普的研究着,当然这里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到科普的理论,实践,机制等等。科学家或者说科研人员应该是科普的主体,他们是开展科普的应然主体。这也是现在常说的科学家做科普吧,或者说是科研与科普相结合所追求的目标和效果。

通过论坛这种形式,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讨论和辩论,提出各自的困惑,通过讨论深化认识,并且为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视角,这样也许就达到了论坛的目的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31839.html

上一篇:科学家理解公众
下一篇:农夫讲农村--序
收藏 IP: 115.170.49.*| 热度|

2 曹聪 wlim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