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修扬中润东黄氏宗谱需要选好底本和参照相关黄氏宗谱
----晋陵圻庄黄氏宗谱续修启示之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6月9日发布
2013年出版的圻庄晋陵圻庄黄氏宗谱(第十次修谱)版《凡例》称:“本谱以民国版《晋陵圻庄黄氏宗谱》(中和堂)为脚本,尊重历史资料为原则,分列《新谱开篇》《先祖像赞》《谱事史载》《奉天敇命》《艺文墨宝》《人物序列》等三十六个卷目,分二十五册装帧,并配置精致谱箱珍藏。”《编纂说明》也称“本届修谱宗谱,以民国三十六年《晋陵圻庄黄氏宗谱》(中和堂)版为蓝本沿用原谱格式编纂。”
据卷四《谱事史载》中第九次修谱“领谱字号”记载自简字到昌字“编成六十个分领”。这60套第九次修谱的《晋陵圻庄黄氏宗谱》已存多少套,在第十次修谱时没有说明各自的下落。现存的卷首第29页上“南岸支二十五世国忠珍藏民国版宗谱”不知是否为勤字号领谱者后人(卷四第110页)。目前已知民国版珍藏的有多少个字号版,如果厘清就更好了。(《晋陵圻庄黄氏修祠理事会4族人同胞书》称“幸有圻庄支勤裕与德荣、南岸国忠、本桥头国清族人尚存珍本,弥足珍品,能为续修宗谱提供脚本。”,卷一下第46页;又称“续修新谱应以圻庄、臧墅本桥头老谱为脚本,暴漏原谱1重要文献资料。”(卷一下第47页)
既然是“脚本”或“蓝本”。在新续修时还参阅了那些相关宗谱,同样需要加以说明。以扬中润东黄氏宗谱修谱的底本为例,在目前42套字号中已经发现保藏的1931年版的三个字号中,较为理想的是窃以为以言字号为底本参照其他两个字号(臻字号及裕字号)完善最佳本子,主要理由是为了确保尽可能地保存第十次修缮原貌需要集中品相最佳的底本,我所见到的言字号品相总的来说胜于其他两个字号的本子。
鉴于1931年底本对于自爱真公以上祖先源流语焉不详。我们有必要借此续修之际,尽可能地厘清先祖血缘延续的源流,为此仅仅依靠1931年的德厚堂民国版宗谱是不够的。需要尽可能地比照与扬中润东黄氏宗谱直接或者相近的血缘联系黄氏宗谱本子来仔细考订。例如参考《晋陵圻庄黄氏宗谱》(2013)版本,研究扬州润东黄氏德厚堂和圻庄中和堂之间的关联,及德厚堂和圻庄中和堂及关系密切的宗德堂之间的关系。再如,爱真公在崇明活动的相关宗谱。最近宗亲黄仲贤君在一封信中提出了“谈及中华黄氏的元世祖姬性黄国、黄氏以及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楚相,封地淮北)等之外,中国家谱学的真正广泛兴起始于宋朝,一则由于元军大规模的南侵,“靖康之变”中原宋王朝的南迁,随之中原人民的大量向南迁涉,导致家族分散,有这个需要记录家族的迁涉和分布。二则宋朝家谱文学的广为发展。
我以为中原黄氏家族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我在2016年查阅的上海黄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
(1)“上海黄氏崇明堂号怀英堂”“谱序称始祖为元一公。宋靖康之
变,元一南渡,由建康、句容以至崇明西沙,自是世籍于兹。”
(2)“上海黄氏崇明堂号亦政堂”,“始祖:[宋]黄八府; 先祖:黄一耆;
始迁祖:黄四耆; 始迁祖:黄五耆; 先祖:黄绮; 先祖:黄堉”。摘要 “谱以八府君为始祖,宋建炎三年南渡,【註:宋高祖年号公元1130年】止于建康句容之胃寨村。长子一耆世居句容,四子四耆、五子五耆同徙于崇明姚刘沙黄鱼朵。此谱即四耆、五耆後裔所修”。
因此,宋朝建炎三年(1130年)黄元一公或黄八府公举家南渡,至建康句容胃寨村。长子黄一耆公世居句容,四子黄四耆、五子黄五耆迁崇明(建亦政堂);而后,“四耆公”或“爱真公”??溯扬子江西上,寻觅到扬子江中沙洲--扬中,建德厚堂。显然,如果要溯祖追源,句容胃寨村是一个源头,接着崇明是另外一个源头。安年宗亲是搞历史的,是否有兴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说书有关润东黄氏家族“似乎还缺失这一环节。并不在乎太多的笔墨,但应该有这个接口,则润东黄氏的宗族谱系就十分清晰,有源有序。”(2017年6月6日的电子邮件)
仲贤君在今天的电子邮件中又谈及:“爱真公”迁自崇明。对“润东德厚堂黄氏家谱”而言,有始有续,已属完整。但若溯祖追源,缺失环节是“爱真公” 是“四耆公”或“五耆公”耶?或“耆公”之后耶?若在“耆公”的家谱中查到“爱真公”,则事情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崇明“怀英堂”或“上海黄氏崇明堂号亦政堂”的家谱中,作一个查询。
我在《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看黄氏宗族的多源性》(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6月8日发布)中谈到“笔者注意到在晋陵圻庄黄氏宗谱卷一下的《黄氏的三大源流》中谈到“关于黄姓的血缘起源和始祖,无论姓氏经典,还是族谱记载,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其实,黄姓的源头不是唯一的,有多个。这也是造成黄姓起源纷争的主要原因。”“总的说来,黄姓的来源有三个:源自赢姓,少昊、台骀之后,以国为姓;其二是春秋时期黄国的后裔,一说出自伯益,以说出自陆终;三就是少数民族赐姓和其他姓氏改姓。”撰写人采纳的观点在我看来时务实的多源观。
我们知道黄姓“以国为姓”也好、“黄国的后裔”的不同解读也好、“少数民族赐姓和其他姓氏改姓”也好,均表明黄氏姓名血缘关系的多元性即非唯一性。这种情况并不限于春秋时期及以前,自秦汉以来的2200多年间,赐姓、改姓、继嗣的情况屡见不鲜,战乱不断、改朝换代、政局动荡、家族兴衰、频繁迁移、血脉中断的情况使得血缘的单一延续变得难以科学认定,这些都是在动态中发展的,很难想象有几千年来“一枝独秀”纯血缘联系上的血脉相连,断脉情况很正常。同时后人续谱往往抱认祖归宗光宗耀祖攀附的美好心态,也对有着这类“光宗耀祖”直接血缘联系的支派的源流情有独钟,这也许是黄氏不同堂号宗谱的多元记叙,而对远祖的科学考证并不严于考订但却源远流长记叙的考量。由此我们不妨理解为黄氏宗谱具有多元性是符合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而黄姓则是以多元性为基础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能理解为唯一性,在远古时代以认同共同的图腾为标志的黄姓族裔不等于血缘的单一直线延续。如果厘清了这一姓氏发展演变的多样性统一见解,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何我们更为看重的黄氏宗谱的多样性的探寻,同时也要探寻不同堂号之间的血缘联系,这就需要对不同黄氏宗谱作深入的比对研究,在下断语时慎之又慎。(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59644.html)
总之,多看相关本子,多做些比较研究,少一些攀比附会,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益无害。我们的思考和判断需要经得起正反两方面的检验。例如,我们认同黄氏大规模迁移南下是北宋和南宋交替之际。问题是在此之前江南一带有无黄姓存在,他们的后裔延续情况又如何,同样需要考订。再则,任何家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的辉煌也有某些时段的衰败,既然如此,难道黄氏后裔都是辉煌代表人物的后裔吗?如果没有铁证难道中华民族各姓氏家族演变都是一帆风顺的吗。恐怕绝大多数姓氏并非如此,曲折多变也许是发展演变的常态。
我的意思是一代、一代的血缘联系的考订不能仅仅靠一个谱、一种谱,那样反倒不一定靠谱,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和宗谱,乃至考古发现的研判,可能比较靠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