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叶浩生教授谈责任意识研究

已有 3865 次阅读 2009-12-7 11:32 |个人分类:杂七杂八|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颁证心理学家

博士生导师  叶浩生 教授

 “责任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一种社会规范、一个由个体形成的社会建构?还是一种道德行为的特征、一种态度、一种先天倾向、一种行为的动机或导向?抑或是一种生活情境、角色行为、对过去或未来的所作所为的解释?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责任是一种单一的、整体的结构,还是若干责任的联合体……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它完全依赖于人们的研究视角和追求的目标。[i]

这是德国的责任心理学家奥哈根和比尔霍夫(Auhagen & Bierhoff)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论述,所做的一个带有些许无奈的总结。然而,这种概括的基础仍然是囿于西方文化的个体心理学层面,不同文化对责任的理解是否存在更大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关系层面是否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本辑两篇文章分别从跨文化整合角度和社会关系视角对责任问题进行了宏观探讨和新的尝试,试图以超越当前西方个体心理学的宏观视野,反思责任意识研究的整合问题,为进行更深入、更实际的责任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心理学对责任心理的研究存在着不同领域的差异。在道德心理学领域大多使用“responsibility”一词,在管理心理学领域大多使用“accountability”,而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则大多使用“consciousness”来表达负责任的心理特质。国内责任相关心理学研究显得更为复杂,术语的使用更不统一。对于同一心理现象,有时候使用不同的术语,如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等等,有时含义又不尽相同。除了术语使用的混乱,国内责任心理学研究与西方心理学具有另一个相同的局限。尽管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责任源自人际间的社会依存性,是人类群体性或社会性的产物。但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的责任研究,都只是停留在个体水平。

个体水平的责任意识研究,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与机制,而宏观研究注重以外在环境与文化原因来解释责任心理,如何整合这两种不同视野的研究?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坐标系”,即统一的概念系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一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责任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责任的内在规定性实质,认为责任是在特定文化中的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个体一般性的意识准备状态和价值判断体系。它既是文化基因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因而在某一文化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是基于个体的特定认知情感状态对特定情境的适应性心理行为表现。因而,具有文化普遍性的价值观,必将与特定情境条件相结合,在个体当前状态(认知、情感、动机、能力等)的主观条件下,一起构成责任判断、责任情感体验和责任行为意向的多重因素,并进一步诱发相应的适应行为。

如何从个体间、或者社会关系层面考察责任意识?这是一个摆在未来心理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很具体的问题。《责任意识新探:基于行为博弈论视角》一文独辟蹊径,通过分析社会两难情境中,人们的责任意识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在混合动机条件下责任意识对维持群体合作所起的较大作用,发现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具合作意愿。作者还分析了责任意识的情境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特点,发现责任意识实质上表达了一种对自我呈现的关注,表明个体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愿意根据情境来评价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这实际上意味着,责任意识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现象,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当然,从跨文化角度和人际关系的社会宏观视角对责任内涵进行梳理和探索,也仅是为责任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共同基点和启发。我们期待涌现更多更具整合性也更具有社会价值的责任意识研究。



[i] Auhagen, A. E., Bierhoff, H. W. Responsibil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In Auhagen, Bierhoff (Eds.), Responsibility: The many faces of a social phenomenon. Routledge, 2001: 1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276721.html

上一篇:心理学家余嘉元教授谈心理测量与认知心理学研究
下一篇:著名心理学家郭本禹教授谈精神分析学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