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退火淬火的基础科学理论

已有 3191 次阅读 2016-3-16 11: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的钢铁业面对的关停局面已经是公开化了,有数十万人下岗。我在1990前后,领教过地勘行业的下岗,深知其中三味。也深知,对钢材的需求由低端向高端转化的市场变化是根本的原因。

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根本原因是面对技术困境,生产不了高端钢材。上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引进使得很多企业满足于当时的技术先进,此后专注于营销,对产品的升级换代基本上是完全的指望引进。但是,引进成本之高是远超出企业所能承担的。从而,技术上相对与市场而言,步步下滑是必然结果。

高端钢材的核心技术基础是:退火淬火的基础科学理论。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理论专著(但,技术、规范类很多)。客观的说,我国的钢铁业面对的关停局面源于热力学(Thermodynamics),热-变形力学(Thermomechanics)方面的人才不足。或者说是物理人才的不足。

无论是那个行业,由于引进技术是成熟的软硬件体系,多数企业对该软硬件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的本质(多学科联合攻关)几乎没有了解,从而也不会参照这样的人才结构来组建技术及研发队务。从而,单专业技术人员一枝独大,基础学科人员被边沿化。这样,企业也就基本上没有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在知道技术更新的迫切性后,并不能在技术的基础理论层面来判断那类研发是可行的,那类是不可行的。技术上的各级总师也没有能力在基础科学理论层面来凝聚问题,从而是提出一大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象类技术问题。这样,这类研发的结果一般地说是:在软硬件体系上的彻底失败。久而久之,企业也就几乎不面向未来搞研发了。

钢铁产业人才在历史上是划入工科院校培养的。在这类培养模式,热力学(Thermodynamics)和热-变形力学(Thermomechanics)只不过是讲常识性的部分,基本上没有深刻的理论性课程,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技术类课程就没有学时了。

而理科院校的专业面对的理论面很广,也不会把热力学和热-变形力学作为重重之重,从而,原则上,本科层次,没有针对钢铁业培养基础科学理论人才。

这样,就有了一个特点:研究退火淬火理论基础的基本上都是外行或是改行过来的。研究也就只不过是限于表观层次。既把握不住产生技术瓶颈的基础科学理论问题,也理解不了文献上围绕该类技术瓶颈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

因此,内外交困就是必然的。这类问题是我国企业面对的最为普遍的问题。表象上是具体技术问题,实质上是基础科学理论问题。

人们很容易的把基础科学研究在文字意义上绝对化。对具体行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所谓的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学习与自身技术体系相关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瓶颈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凝炼出问题。

但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跳过第一步(经由科学研究凝炼出问题),而直奔第二步:解决问题。此类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表象问题。劳而无功也就是必然结果。

对钢铁业,退火淬火的基础科学理论实质上就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就热力学而言,也就停步于三态曲线。对热-变形力学也就停步于各类物性参数与温度(压力)的经验曲线(或实测曲线)。在技术意义上自我封闭了。

退火淬火的基础科学理论是大公司牢牢控制的核心。一般地说,比此技术核心理论更为普遍性的理论是公开发表的(如论文),而最终产业化的技术性内容也常常是公开发表的(如论文,规程),但是,联系基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要害理论环节是不公开发表的。

企业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应是:建立这个联系环节。而国家科研投入也应是在行业层面建立这个中间环节。

谁来做呢?基础科学理论学者向技术(的理论基础)方向走;具体技术人员向基础科学理论方向走。如果二者相遇了,这个环节也就打通了。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就钢铁业面对的关停局面而言,在半个世纪里,我国退火淬火的基础科学理论层面是落后了。

在当代,传统技术的升级换代,在硬件层次可以卖来,但是,在软件层次上是买不来的。

最为基础的科学文献是完全公开的,市场化技术是公开的,碰到的技术问题及各类解决问题的试探(科研,不能形成产品的、失败的)也是公开的(期刊论文),但是,从理论到产品的要害理论环节是不公开的。

这是个行业性的教训(客观上排斥基础科学理论的后果,主观上不排斥而且很重视),以后还会有行业面对类似的教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62959.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下一篇:对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反思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6 谢平 徐勇刚 姬扬 王荣林 徐晓 droopg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6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